导读:思维模式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对个人乃至于组织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答员工平时不断问到的问题,也出于对自己思考方式的总结,DuckDuckGo创始人兼CEO、《Traction》一书的联合作者Gabriel Weinberg总结了他平时反复用到的思维模式

按照解释、建模、头脑风暴、实验、解释、决策、推理、协商、管理、商业、影响力、竞争、策略制定、投资、学习、自然、哲学等主题进行整理,我们编译出来供大家学习。

背景

2003年,我无意间发现了查理·芒格在1995年的演讲《人类误判心理学》,里面谈到了行为经济学如何应用于商业和投资。不过它更深远的意义是开启了我的心智,让我不断寻求各种思维模式并把它们应用到范围很广的各种学科上面。

思维模式不过是一种可以用来帮助解释事情的概念,思维模式成千上万,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一套,你可以通过课程、辅导或者第一手经验学到。但是能够在日常的决策、问题解决以及探索真理中反复利用的思维模式却是很少的。就像芒格说的那样:“80到90个模式能让你很好解决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

本文试图列举对本人(常用)的思维模式。所以会带有个人偏见,也是不完整的。我希望学到更多以后去继续修订。

思维模型的使用方法

思维模式在设法弄清楚事物本质以及帮助产生想法是很有用的。但是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在合适的背景下的适当时机应用。而要想运用自如,你需要不断实践。因此,对于清单的使用我有3点建议:

  • 对于你不知道或者不够了解的思维模式,你可以把本清单作为继续学习的跳板。
  • 当你遇到具体问题时,你可以浏览一下这个清单,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思维模式。
  • 不断将你新学到的思维模型加入进来。

注:本清单中的大部分思维模型在所属特定学科以外也是有用的。我大概按照学科对思维模式进行了分组,不过这种分组并不是说组内的思维模式只能用于这个学科。最好的想法往往是在学科交叉的地方产生。

这里介绍思维模式并不是替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背书,我只是说它们反复帮助了我观察和解释世界。我真希望自己早点学到这些。

实际上,发表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帮助我更有效地回答同事的问题:“接下来我该学什么?”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脑力,我的最好建议就是从这个清单列举的东西开始。

解释(Explaining)

(1)奥卡姆剃刀—“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往往就是正确的解决方案。”

(2)认知偏差—“有特定模式的判断偏差,主要由于人们根据主观感受而非客观事实构建的认知有关。”(参见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

(3)第一性原理  “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4)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立即导致后果发生的原因常常称为直接原因。而导致某种结局或后果的因果关系链条的初始原因就是根本原因。”

建模

(1)系统化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2)场景分析—“情境分析 是一种通过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分析未来的可能发生事件的过程。通过考虑分析各种结果及其影响,情景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3)幂律法则,少数几个事件的发生频率占了整个发生频率的大部分,参见二八定律:80%的结果取决于20%的原因)

(4)正态分布—“一种非常常见的连续性概率分布……预期为许多独立过程之和的物理量(如测量误差)往往具备接近正态分布的特性。”

(5)成本效益分析—“评估不同满足企业的交易、活动或功能需求的替代方案优劣的系统方法。”

(6)帕累托效应—“是指不可能在没有一个人状况变坏的情况下让另一个人变好的资源配置状态。

帕累托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又称为“帕雷托效应 ”。其主张为:以一个小的诱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产出或酬劳。这种情况是有违一般人的期望的。

帕累托效应还有其他不同的命名,如80/20法则、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帕累托法则等。”

头脑风暴

(1)横向思维—“利用推理通过有创意的间接手法解决问题,这种办法未必那么直观,而且会牵涉到传统循序渐进的逻辑想不到的一些想法。”

(2)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寻找众多可能解决方案的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收敛思维(ConvergentThinking)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辐集思维或集中思维。特点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如同‘一个钱币的两面’,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

3)群聚效应—“维持持续核链式反应所需的最少核燃料”“是一个社会动力学的名词,用来描述在一个社会系统里,某件事情的存在已达至一个足够的动量,使它能够自我维持,并为往后的成长提供动力。”

4)活化能—“活化能是一个化学名词,又被称为阈能。这一名词是由阿瑞尼士在1889年引入,用来定义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所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

5)催化剂—“能透过提供另一活化能较低的反应途径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组成和化学性质在参加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

6)杠杆“通过利用工具、机械设备或者机器系统实现的力的放大。”

7)众包— 群体智慧 “通过从一大群人尤其是在线社区而不是员工或者供应商征集贡献获得所需的服务、想法或者内容的过程。”

群体智慧“是一种共享的或者群体的智能,以及集结众人的意见进而转化为决策的一种过程。它是从许多个体的合作与竞争中涌现出来的。集体智慧在细菌、动物、人类以及计算机网络中形成,并以多种形式的协商一致的决策模式出现。”

实验

(1)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一种有系统地寻求知识的程序,涉及了以下三个步骤:问题的认知与表述、实验数据的收集、假说的构成与测试。”

(2)选择性偏差—“用于分析的个人、团体或数据选择方式,但是这种选择方式无法保证适当随机性,从而导致所得的样本并不能代表待分析的群体。”

(3)“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又叫做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驳斥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这个被驳斥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东西的别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等。”

(4)“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又称测不准原理)由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这个理论是说,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斯常数除于2π(ΔxΔp≥h/2π),这表明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

解释(Interpreting)

(1)数量级—“是指数量的尺度或大小的级别,每个级别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参见:逼近的阶;封底计算— back-of-the-envelope calculations (BotEC),这个术语由物理学家恩里科 ·费米创造,指用简单到可以在手边随便的什么小纸片——比如信封的背面上——进行的计算,对复杂的方程作同一数量级内的近似求解;量纲分析)

(2)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主要因素解释了结果的主要部分,而次要因素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相关:一阶效应与次阶效应—一阶效应是指原因直接导致的后果,而次阶效应是指产生一阶效应之后的后果)

(3)贝叶斯定理—“描述的是根据相关条件确定的某事件发生的概率。

比方说,假设某人对一个人是否患癌症感兴趣,并且知道此人的年龄。如果癌症与年龄相关,则根据贝叶斯定理,有关此人年龄的信息可被用于更精确地估算其患癌症的概率。”

(4)均值回归—“指变量第一次测量中如果出现极端结果,那么在第二次测量时往往会接近平均值的现象。

决策

(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2)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优化问题的局部最优解是指在临近解集合当中的最优(最大或者最小)解。相对应的是全局最优,指在所有可能解而不仅仅是邻近值当中的最优解。”

(3)决策树—“由一个决策图和可能的结果(包括资源成本和风险)组成, 用来创建到达目标的规划。决策树建立并用来辅助决策,是一种特殊的树结构。”

(4)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5)可获得性偏差—“也被称为易得性偏差或易得性偏见,是启发式偏差的一种。

指人们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如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过于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关注的进行深度发掘,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

(6)确认偏误—“指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

(7)厌恶风险—“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推理

(1)虚假原因—“假定事物之间真正的或可感知的关系意味着某一个是因为另一个引起的。”

(2)滑坡谬误—“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为‘如果发生A,接着就会发生B,接着就会发生C,接着就会发生D,……,接着就会发生Z’,而后通常会明示或暗示地推论‘Z不应该发生,因此我们不应允许A发生’。A至B、B至C、C至D、……等因果关系好似一个个‘坡’,从A推论至Z的过程就像一个滑坡。”

(3)非黑即白—“提出少数选项(一般是两个,但有可能是三个或更多)要人从中择一,但这些选择并未涵盖所有的可能性。非黑即白是一种非形式谬误。”

(4)从众错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协商

(1)第三方故事—“以一个中立的第三人的立场来讲述故事,这个故事版本一个个得到双方的同意”

(2)积极倾听—“倾听者全神贯注理解、响应并且记住对方所说的话。

(3)谈判协议最佳替代方案(BATNA)—“谈判协议最佳替代方案指的是假如目前的谈判不成,达到目标所在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除了目前的谈判结果之外,其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谈判者就应该尽量将谈判谈成而不是放弃。

一个人对BATNA的估计决定这个人的谈判底线或者临界点在哪一点,在这一点之上,任何谈判条件都超越他的期望,都是他可以接受的。

(4)“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非零和博弈是一种合作下的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损失的总和不是零值,它区别于零和博弈。在经济学研究中比较有用。

在这种状况时,自己的所得并不与他人的损失的大小相等,连自己的幸福也未必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即使伤害他人也可能“损人不利己”,所以博弈双方存在 “双赢”的可能,进而达成合作。”

(5)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五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两年。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6)保留可能性(Preserving Optionality )—“保留灵活选择权的一种策略,在所有不确定性得到解决之前克制太快做决定的冲动。

管理

(1)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2)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与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关于智力的信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所提出的成长心态与固定心态。

成长心态指的是相信智力是可塑的,可改善的。固定心态则是指认为智力是绝对而不可改变的。成长心态者相信出色的表现来源于努力,固定心态者则认为成功完全取决于先天的能力。

这两类不同的心态将对个体的学习、决策、毅力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成长心态者拥有更高的学业成就,其中原因不难理解,根据这两类心态的定义,我们容易推测,在经历挫折后,成长心态者更容易坚持,而固定心态者更容易放弃,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等方面的差异。”

(3)后见之明偏误—“指当人们得知某一事件结果后,夸大原先对这一事件的猜测的倾向,俗语称‘事后诸葛亮’。后见之明偏见的一个基本的例子是,在知道一个不可预见事件的结果后,一个人相信自己‘早就知道结果会这样’。后见之明的偏见可能导致记忆失真,回忆与重建内容时产生错误的理论成果。”

(4)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所谓高语境文化是指在此种文化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信息的创造主要依靠语言交流的场合,即交际信息的创造不是依赖于交际语言本身,而主要依赖于交际语境。像中国文化、日本文化、非洲文化、拉丁文化都属于高语境文化。

所谓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简称LC)是指在此种文化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信息的创造主要依靠交际语言本身,即交际信息的创造不是依赖于交际语境,而主要依赖于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像美国文化、加拿大文化以及多数欧洲文化都属于低语境文化。”

(5)彼得原理—“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 ,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6)马斯洛需求层次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7)邓巴定律—“又称150定律,是指个体能与人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通常人们认为是150。这里的人际关系是指某个人知道其他人是谁并且了解那些人之间的关系。支持者认为超过这个人数上限的团队,需要更加严格的规则,法律以及强制性规范来维持稳定性和凝聚力。”

商业

(1)最小可行产品—“是指这样一种产品,其功能刚好够用来收集对产品及其后续开发的经证实的认知。”

(2)资产分配选项—“CEO有5种资产分配选项:1)投资现有业务;2)收购其他企业;3)派息;4)偿还债务;5)股票回购。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三种产生资本的渠道:1)内部/经营性现金流;2)发行债务;3)发行股票。”

(3)幸运表面积—“当你做某件自己感到兴奋的事情时你会把其他人拉进你的轨道。分享你激情的人越多,被拉进你的轨道的人就越多。”“我把生命中突然发生好事的数量称为‘幸运表面积’。这个表面积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你对事业的热情度,另一个则是你能让多少人了解你这种热情。”

(4)秘密—“当今众人皆知、家喻户晓的想法一度都是陌生和无人知晓的……还有许多秘密有待发掘,但是只有义无反顾的探索者才能找到。”

影响力

(1)框架“通过把相同信息组织在一起形成针对问题的‘框架’能够在不改变事实的情况下改变读者的认知。”

(2)影响力的6条原则—互惠(Reciprocation,如果你帮过别人的忙,或者你可能为别人提供帮助,那么你也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帮助),

承诺(一旦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想法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社会认同(大家会做所看到的别人做的事)
权威(Authority ,大家往往会服从权威人物)
喜好(Liking,大家更容易被自己喜欢的人说服)
稀缺(Scarcity,感受到稀缺性会制造需求)

(3)选择悖论—“排除消费者的选择能极大减少购物者的焦虑。”

竞争

(1)供给与需求—“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经济学模型,它被应用作决定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这个模型适用于竞争性市场,而不适用于市场存在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情况,需求或者供给价格分别跟消费者的需求量和生产者的供给量挂钩,形成市场两种力量决定价格和产量的均衡。

需求与供应都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需求指大众因需要一件产品而产生的购买要求;而供应就指企业响应大众的购买需求而提供的产品供给。”

(2)赢家通吃—市场竞争的最后胜利者获得所有的或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失败者往往被淘汰出市场而无法生存。

(3)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换言之,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4)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价格弹性或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需求量变化率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率反应程度的一种度量,等于需求变化率除以价格变化率。”

(5)炫耀性消费—“是指以表现财富或收入为目的而花费于商品或劳务的消费行为。而‘炫耀性商品’,则是用来凸显身份、地位,商品的价格越贵,反而让人越想要购买,例如:珠宝、名牌包等物品。故炫耀性消费者便利用此行为来维护或获取其社会地位。”

(6)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经济学的概念,解释了为何在拥有较的机会成本的优势下生产,贸易对双方都有利。可分为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当一方(一个人,一间公司,或一国)进行一项生产时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比另一方低,这一方面拥有了进行这项生产的比较优势。”

(7)创造性破坏—当景气循环到谷底的同时,也是某些企业家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或是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只要将多余的竞争者筛除或是有一些成功的“创新”产生,便会使景气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但是当某一产业又重新是有利可图的时候,它又会吸引新的竞争者投入,然后又是一次利润递减的过程,回到之前的状态….。

所以说每一次的萧条都包括著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陈述为:技术革新的结果便是可预期的下一次萧条。

制定策略

(1)可持续竞争优势—使得一家机构能够在很多年时间内胜过竞争对手的结构性因素。

(2)能力圈—巴菲特告诉我们投资成功最重要的是能力圈原则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对所选择的企业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

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

(3)战略与战术—孙子:“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谋无术则成事难,术无谋则必败。”

(4)势力范围—“势力范围从国际政治角度上讲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有时也指社会上的各种帮派团伙、黑恶势力、政党,为了自身团体、阶层的利益,通过各种手段控制的地域范围、行业场所等。”

(5)未知的未知—“已知的未知是指‘你意识到的风险,比如航班取消……’未知的未知是‘来自与这个世界距离太远以至于从未发生在你身上’的风险。”

(6)转换成本—“与更换供应商相关的成本。”

(7)网络效应—“某商品或服务的用户对该产品对其他人的价值产生的影响。出现网络效应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其他人使用它的数量。”

(8)规模经济—“企业因为规模、产出或者运营规模获得的成本优势,其单位产出成本通常会随着规模增加而下降,因为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更多的产出单位上面。”

经济

(1)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2)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或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参见: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科斯定理—“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3)无谓损失—“又为社会净损失,是指由于市场未处于最优运行状态而引起的社会成本, 也就是当偏离竞争均衡时, 所损失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投资

(1)FOMO(害怕错过)—“特指那种总在担心失去或错过什么的焦虑心情,也称‘局外人困境’。具体表现为无法拒绝任何邀约,担心错过任何与有助人际关系的活动。”很多投资者也有FOMO恐惧。

(2)安全边际—“是根据实际或预计的销售业务量与保本业务量的差量确定的定量指标。财务管理中,安全边际是指正常销售额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的差额,它表明销售量下降多少企业仍不致亏损。”

(3)投资与投机—“投资在财务(金融)及经济方面,各有不同的意义。财务投资是透过完善的分析,对于本金、收益可达一定程度的预估,将资金投入那些预期有所增长的标的上。

而完全对立的作法,像未经分析、且在本金及回报上也没有把握,亦不考虑风险就投入资金者,就是投机、或赌博。”

(4)复利—“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这样,在每一个计息期,上一个计息期的利息都将成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称的‘利滚利’”

学习

(1)刻意练习—“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首次提出。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

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2)冒充者综合征—“某些你知道的最能干、最聪明也最勤奋的人,可能正遭受着一种令人衰弱的现象:一种扭曲的想法使得他们认为他们实际上没能力不聪明还很懒惰。

他们确信他们自己一路上获得的成功都靠伪装获得,终有一天他们的这种假面具会被人拆穿,被当做他们心目中的骗子曝光出来。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作冒充者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

正在这种心理现象中挣扎的人深信不疑地认为他们自己不聪明,实际上每个认为他们聪明的人都受到了他们的愚弄。这种现象最先由心理学家Pauline Rose Clance和Suzanne Imes在1978年的一个研究中提出。”

(3)“达克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4)间隔效应—“比起短延迟时间的多次重复接触,长延迟时间的少次接触有较好的记忆与学习效果。亦称延迟效应(Lag Effect)”

生物学

(1)连锁反应—“反应的产物或副产物导致发生额外反应进而引发的一系列反应。在连锁反应当中,正反馈会导致事件链的自我增强。”

(2)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最初由达尔文提出。”

(3)“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4)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

(5)钟形曲线—任何事物发展都会达到峰值后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要永远去寻找第二曲线。

哲学

(1)效果论—“在道德评价中主张根据行为的后果来确定行为的道德意义的理论。与“动机论”相对。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效果;判断和评价行为的善恶,不必考察动机,只要看它的效果。这种理论割裂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片面的。”

(2)分配正义与程序正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将正义分为分配正义、校正正义( Compensatory Justice )和回报正义。分配正义涉及财富、荣誉、权利等有价值的东西的分配,在该领域,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对待,对相同的人给予相同对待,即为正义。分配正义,即给每个人以其应得。”“程序正义视为‘看得见的正义’,其实是英美人的一种法律传统。

这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所谓的“看得见的正义”,实质上就是指裁判过程(相对于裁判结果而言)的公平,法律程序(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的正义。”

(3)无知之幕—“意思就是在人们商量给予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里的不同角色的成员的正当对待时,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个幕布下,约定好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会在走出这个幕布后将在社会/组织里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大家讨论针对某一个角色大家应该如何对待他,无论是市长还是清洁工。

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不会因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给出不公正的意见,即可以避免“屁股决定脑袋”的情况。

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因此这一过程下的决策一般能保证将来最弱势的角色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当然,它也不会得到过多的利益,因为在定规则的时候幕布下的人们会认同那是不必要的。”

芒格学院
芒格学院

愿你在探索智慧的路上走得更远~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