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商界兴起“王阳明热”,方兴未艾。

虽然王学提倡“人人心中有仲尼”,但看了王阳明的身世,你就知道,这个人有着常人望尘莫及的天分。

11岁时,他就纠正老师,天下第一等事并非“读书登第”,而是“读书做圣人”。15岁时,他写的诗就意象恢弘,充满哲理,“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样的人,你感觉只能仰望或目送。就像“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同样作为“立功、立德、立言”的楷模,曾国藩就比较亲切易亲近。一生信赖“拙诚”,绝对的中人之姿,用梁启超的说法是当时贤杰中“最钝拙”的一个,最后却靠着后天努力,成为“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这真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生动样板与真实案例。

一生信赖“拙诚”
一生信赖“拙诚”

作为先行者,相对王阳明的望尘莫及,曾国藩是可以追赶或者接近的。而他也会停下来等你,告诉你:加油啊。咱之前跑得也慢,只不过后来跑得多了,也总结了些方法,才慢慢变得快了起来。假以时日,你也能跑得跟咱一样快。

前一段研读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读得心有戚戚。

语录是语言的精粹,偶尔的灵光一现、妙得天机悟得佳句并不少见,但要系统性地出产“语录”,获得后世长久共鸣,则需要极强的洞察力、概括力和表达力。

在我看来,曾国藩和毛泽东、鲁迅、李敖4人,堪称近代以来,中国金句界的“四大天王”。

我从《曾文正公嘉言钞》这本书里摘录了几句自己颇有心得的“嘉言”,不知你是否有共鸣?

01
谈立志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这是曾氏的人格三要素,首要在立志。

王阳明讲学,第一条也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是根本功夫,根粗壮了,才有花叶果实。

梁启超总结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大成就,首先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人一旦有了恶居下流的心气儿,有了处低望高的志向,便能连自己的先天气质都改变过来,换一个新人出来。“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02
谈修身

“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

曾国藩经常强调,不可骄傲,不可懒惰。

这两样是最害人的东西,“骄惰二字误事最甚”。往往,普通人的问题是太懒,有才华的人问题是太傲。在儿子的扇子上,王阳明曾语重心长地写下几个大字,“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

所以,对任何人都不能轻慢,对任何事都不能随意。在事上一放松,容易因小失大;对人上一骄横,容易自取其辱。做大事的人,不容易,就得养成这样临深履薄的心态和习惯。

而人要有一番成绩,就要在“骄惰”的反面下功夫,力行“勤”与“诚”。“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

从七八年前开始读曾国藩,到现在,我满篇看到的就是4个字:勤、恒、谦、诚。

03
谈专注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四处挖井,浅尝辄止,不如死心塌地就挖一口井,一直挖到活水喷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曾国藩打这个比方,并不新鲜。历史上用“打井”来提醒大家要专一不二、不能半途而废的,还有好几个人。孟子就曾言,“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王阳明也有与曾国藩近乎一样的说法,“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他们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长者的人生经验,要听。

04
谈方法

“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但称‘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辅以朱子‘铢积寸累’工夫,则下梢全无把握。”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在是很牛的8个字。

曾还有类似的说法,“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在他看来,做事的第一要义是“明”。而这个“明”字有两层意涵:

一是境界上的“高明”,
一是手段上的“精明”。
两者兼具,才能成事。

毛泽东说,对敌人,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重视,是得其神韵。马云也曾有过异曲同工的名言,“细节好的人格局一般都差,格局好的人从来不重细节,两个都干好,那叫太有才。”

曾听一前辈讲,做文章分为两类: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也有相通之意,大题目要从小切口进入,以小喻大;而小题目也要最终升华到大境界,以小见大。

推而言之,这些年我们眼见的空言格局、情怀的企业家不少,螺狮壳里做道场的企业家也不少,但中国经济的真正转型,恐怕得依靠既有壮志雄心又能下一番绣花功夫的人。

05
谈说理

“凡道理不可说得太高,太高则近于矫,近于伪。吾与僚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不撒谎二事,虽最浅近而已大有益于身心矣。”

企业家在企业里,还是半个教育家,经常需要给员工布道、讲理。

有时候,很容易把话说得太高、太满、太远。但高大全,很容易变成假大空。企业文化和制度,落在平实浅近处,才清晰可感。朱熹有言,“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

曾国藩尽管心气儿极高,对身边人的要求,就是不赖床、不撒谎两条。

这里面还有个故事。李鸿章爱睡懒觉,很烦老师每天派人叫早、同吃早餐的习惯,就称病不起。曾国藩就让人传话,大家都在等你,人齐了再吃饭。李赶紧掀开被子,一路跑到食堂。

席间,曾国藩一言不发。过了半晌,对李鸿章说,少泉,你既然到我这里来了,我就直言相告,“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然后头也不回,扬长而去,留下李鸿章又愧又悔,却也从此改掉了爱睡懒觉的毛病。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都是高度务实的。曾国藩为了约束军纪,写的《爱民歌》,里面都是“莫走人家取门板”,“莫借民间锅和碗”这样的小事。道理只是道理,把它具体而微了,才能转化为现实成果。

后来,毛为红军拟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简单明了,平易近人。初始版本中,都是“上门板,捆铺草”、“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这样的细节。

06
谈用人

“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誉而无毁,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沈毅之气。衡人者但求一长可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苟于峣峣者过事刻求,则庸庸者反得幸全。”

人有长处,也会有小毛病。如果对人才过于苛责,成全的反而是庸碌之人。

有一位企业创始人曾说过,“管理者要做木匠,不要做医生”。木匠眼里,没有废料,每一块木材都有它的作用;而在医生眼里,没有完全健康的人,每个人都是病人。

一个机构的领导者,在用人方面,用人用其长,扬长避短就行了。完人毕竟稀缺,一求全责备就完了,人才要么被磨平棱角,要么只能走掉。

曾的同僚左宗棠跟他有过不少过节,但两人在用人理念上,几乎如出一辙,“凡用人,用其朝气,用其所长,常令其喜悦,忠告善道,使知意向所在,勿穷以所短,迫以所不能,则得才之用矣”。

07
谈养生

“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四字为要。”

一方面,心上要洒脱,不要积一堆事,老思虑纠结,“险夷原不滞胸中,犹如浮云过太空”,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另一方面,手脚要勤快,不要老想着爱惜自己,持盈保泰。

身体越练越强,脑子越用越活。有的人觉得自己体弱气虚,老想着要对自己好一点儿,不想、不愿、不敢多动,这是鬼扯。

曾国藩谈过好几次这个道理,他说“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又说,“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

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研究那些活得长久的人,真正阿弥陀佛无欲无求的极少,大多是水深火热里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

08
谈作文

“凡文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

好文章要有四样东西:气势、识见 、真情、趣味。

自古而今,文人灿若星河,文章满足这四个条件的并不少。

但古话里为什么常有“贬损”文人的表达?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百无一用是书生”、“负心多是读书人”……恐怕是因为,很多人只是精于文辞,而别无所长。

而能保持为文与为人统一、既能把文章做好又能把事情做好的人,确属罕见。

曾国藩便是这样的异数。

芒格学院
芒格学院

愿你在探索智慧的路上走得更远~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