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间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差异在于它们的规模、所在行业、人才、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内部设置、面临的问题、政策法规,以及它们在经营过程中要实现的商业目标。
其复杂性和多元性扰乱了我们对商业世界的真实面貌的认识。虽然商业本质上存在多变性和难预测性,但我们总能从看似没有秩序、规律甚至混乱的商业运作中推导出轨迹,从而找出基础事实与普遍常规,并为企业经营的管理和决策奠定思维基础。
通过常规的视角来看问题,往往无法看到创新点,在复杂流变的商业世界里,商业从业者必须具备全面和整体的商业思维框架,才能有效发现问题所在、管理日常事务、做出理性决策,以及准确地预测商业前景。
本文所介绍的几种看待商业的视角,也许会帮您提升商业决策的质量,最终促使整个经济体系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一、组织熵增的视角
熵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代表事物无序的混乱程度,熵增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倾向,即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灭亡。这在经典力学上的寓意更容易理解,即世界上没有永动机,所有系统最终都会走向平衡静止,即熵死。
企业从创立、不断成长,然后成熟,最后衰退,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企业发展的自然法则也是熵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乱并失去发展动力。很多大公司的倒下,并不是因为被对手击垮,而是由于自身组织和人员的自大、封闭、惰怠等,使其在时代的风口失去了转向的能力。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这个内部的“罪魁祸首”,就是熵增。
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因而生命体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在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同理,企业要保持发展动力,需要依靠的就是人的生命活力。
薛定谔将生命活力称为负熵,它使得自然万物与热力学的熵增反向运动。熵和生命活力,就像两支时间之矢,一头拖拽着我们进入无穷的黑暗,一头拉扯着我们走向永恒的光明。
生命以负熵为生,考虑企业管理时,熵增是一个重要视角。
企业管理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对抗熵增,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沟通和反馈,如何凝聚共识,持续把组织更新到创业第一天的状态。
企业要想长期保持活力,首先要建立耗散结构,对内激发活力,对外开放合作,持续与外部交换物质和能量,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势能,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熵增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我们把企业视为一个生命体,要从企业整体运作的战略高度解决熵增。即利用企业的厚积薄发和开放合作,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组织惰怠、流程僵化、技术创新乏力、业务固化守成等问题。
二、创造知识的视角
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运作的本质是一个知识创造系统,知识和信息在企业流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使用。
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企业能够比市场更高效地进行知识的传递、使用和创造,企业在本质上是进行知识生产的实体,企业的独特性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创造和使用能力的差异。
领先的企业,要做社会在某一方面的“首席知识官”,要站在人类在某一方面知识的前沿,更要为人类创造新的知识。
企业知识创造和使用的过程包含4个关键环节:知识获取,个体创造、知识扩散与知识转化,企业的知识转化过程是将知识加以应用,从而转化为人工产品的过程,企业的知识创造和使用过程既是知识的内部化过程,也是知识的延伸化和集体化过程,是知识在企业中的扩散过程,是知识的具体化和实物化过程。

不同于知识在个体大脑中由通用知识向专业知识的转化过程,企业的知识创造过程与创造价值能否在市场上得到承认与实现,完全取决于这个过程。
企业持续创新的秘密就是知识创造,也就是把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转化成能听懂、学得会的知识,从而方便知识积累、组合、更新和再创造。真正有用的知识都藏在员工个人的脑袋里,企业要做的就是把藏在每个人脑袋里有用的知识,变成一群人都能学得会的知识,再把这些知识储存起来,方便其他人也能学会。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新知识不断被创造,企业持续创新,竞争优势由此而来。
最终,企业的规模和边界由知识的市场化传递的交易成本与知识传递内部化的协调和激励成本共同决定。一个企业积累的共同知识越多,企业内组织效率就越高。
所以,共同知识是企业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本源。
三、生态系统的视角
所谓的商业生态系统,就是由组织和个人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其成员包括核心企业、消费者、市场中介、供货商、风险承担者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竞争者,这些成员之间构成了价值链,不同的链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价值网,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
价值网是商业生态系统中不断演化的企业网络与动态进化的企业内部网络连接后形成的一种网络形态,各利益相关者(供应商、顾客、员工)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它具有进行自我调节、动态匹配的能力。
在价值网中,企业被定位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客户、供应商、技术提供商等利益相关者不是外生的变量,而是被置于系统的内部。
企业应该通过价值网来构建和维护商业生态系统,利用商业生态系统整体的力量与资源为自身创造更多的利益,要在商业生态系统层面就能形成独特的竞争力,超越处于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之内的竞争者。
商业生态系统往往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1. 商业生态系统建立在企业生态位分离的基础之上,企业必须发展与其他企业不尽相同的生存能力和技巧,找到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积极增强作为独立节点企业的自身竞争力,实现企业生态位的分离。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生态位的企业。企业生态位的分离不仅减少了竞争,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间功能耦合形成超循环提供了条件。
2.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多样性对于商业生态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商业生态系统价值的创造;同时,多样性是商业生态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先决条件。
3.关键成员对保持系统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关键企业对于系统抵抗外界的干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所支持的多样性在遇到外界干扰时充当了缓冲器的作用,从而保护了系统的结构、生产力和多样性。
4.商业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在一定的规则下,不同种类的、自我管理的个体的低层次相互作用推动着系统向高层次有序进化。
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动力来自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商业生态系统呈现网络状结构,具有边界模糊和自组织的特征,并通过自组织不断共同进化。
商业环境不断改变,对于商业生态系统来说,只要条件满足,自组织就不会停息,也就是说随环境不断进化。
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中小企业发展的商业生态系统已经跨越了行业和地域的界限,因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不是与单一产品或服务所在的价值链有关,而是更加广泛范围内的价值网络的构建、巩固与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法则,来制定企业的策略,这些策略是:
1、鼓励多样化
具有多种生命形态的生态系统是最坚强的生态系统。同样地,多样化的公司是最有创造力的公司。这种多样化不仅表现在公司业务内容与业务模式上,而且表现在员工的多元化上。
2、不断创新(繁衍),推出新产品
在生态系统中,生命靠复制来繁衍,每一代生产下一代,以确保物种生存。产品寿命有限,不论今天多么成功,终将被下一代产品取代,因此需要不断地推出新产品。
3、建立共生关系
共生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互相合作,以提高生存能力。传统企业视商业为零和竞争,从不考虑互利或共生关系,主张“绝对别把钱留在桌面上”。新型企业总是寻求双赢的共生关系,既在合作中竞争,又在竞争中合作。由此产生了一个新词汇:竞合。例如,苹果公司与微软公司的关系就是一种竞合关系。
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每一家企业最终都要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命运。
四、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
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生命周期、需求生命周期、产业/行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等都属于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标准的生命周期分析认为市场经历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似乎冥冥中就被一种力量制约,难以脱离命运的怪圈。其实所有商业上的兴衰都如出一辙,我们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待企业,那么它必然也要经历从出生、少年、青年到老年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
总结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生存法则,其核心在于:
1、企业生命周期的演进是以灵活性及可控性来衡量所属的阶段。随着生命周期的演进,灵活性下降,而企业的可控性一直增高,到盛年期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下降,则企业进入衰亡。
2、企业是年老还是年轻,和规模没有关系,而是由企业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决定的。成长期的企业灵活性较强,要注意增强可控性;盛年期到衰老期的企业可控性很强,要提高灵活性,多一点创业精神,多一点新产品。企业可以通过更短的路径到达其盛年期。
这个盛年期是企业生命周期中功能与形式、灵活性与自控力都协调一致的状态。

3.企业所处的生命阶段,不以时间长短来确定,也不以规模大小为前提。就时间来说,有不少百年老店依然“年轻”,也有不少刚刚建立的企业已经“老态龙钟”;就规模来说,有些世界排名领先的巨型企业依然生机盎然,而有些小型企业已经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判断企业年龄的尺度,是灵活性和控制力的消长情况。
4、虽然企业生命周期有自然发展的顺序,但企业通过适当的措施(比如引入竞争、创新、组织变革等),是可以改变其状态的,但许多情形,来自”外部”的帮助是必要的。
5、同一时间,企业的不同部分可能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比如销售部一直处于青春期,而财务部已经是老年期。
生命周期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大视角,它揭示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基本规律,经典生命周期理论包括孕育、投入的初创期,蓬勃、创造的成长期,灿烂、绽放的成熟期与耗散、倾颓的衰退期,然后代入轮回。衰退期亦是初创期的准备阶段,万物生长的逻辑能帮助我们区分企业中不同生命周期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每个生命周期阶段内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进而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商业本质上存在多变性和难预测性,因而企业家必须建立全面整体的商业思维,只有多元化思考并认识到底层大规律,我们才有机会真正建立起“大思维格局”。其核心在于兼顾“思大”和“虑小”,“思大”(think big,宏观思维)需要企业跳出单纯的商业视野,从创造社会价值的角度去看待企业。
而“虑小”(think small,洞察人性)需要企业将客户当成一个有着个性化需求的独特个体,从完整的人的角度去考虑客户的需求,从细节出发,体现平等、尊重与人文关怀。
研究商业的本质一定要研究需求,研究需要本质一定要研究人性。只有人性需求的微观变化的叠加,才会形成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新兴市场。很多创业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不是因为技术有多好,归根结底是因为能够捕捉、洞察微观层面的人性需求,从而抓住宏观的市场大趋势。
商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力量,企业家擅长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用商业的规则去解决社会问题。商业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引导我们与世界建立恰当联系的思考方式。运用多元视角去思考企业的本质,是我们理解和塑造商业世界的关键。

愿你在探索智慧的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