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有用的习惯,可以提高我们对负面情绪的抵抗力,改善身心健康。以下总结了一些关于情绪管理方面的理论和技巧,不妨试一试把它们落实到每天的生活中,作为对大脑的一种训练。久而久之,你逐渐会发现自己对情绪的掌控和引导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一、情绪并不是事实

要想克服情绪的困扰,首先要理解一点:情绪并不是事实。

情绪其实是内心的一种投射。受到情绪的侵扰,意味着内心深处担心或者在意某件事情。情绪只是接收到了这个信息,并忠实地在外部事件里寻找跟它对应的细节,然后把这些细节放大,再回馈给你。很多时候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困境”,把你吓倒的只是某件事在你心上投射而成的巨大阴影。

只有接受了这一点,你才能在负面情绪袭来的时候,保持冷静和清醒,对情绪按下“暂停键”,方便后面进一步去处理。可以按照下面这套步骤,训练自己对于情绪的第一反应。

1. 把情绪当成一个顾问,它总是兢兢业业地搜集周围的信息,时刻准备向你提出警告。当你产生某种情绪时,就意味着它在告诉你:你存在某种弱点和缺陷,而现在发生的事情,正好命中了你的弱点 ,你需要去正视它。

比如,当你愤怒时,就意味着有某件事情超出了你的掌控,对你造成了威胁。那么,你对于这种掌控的渴望和需求是合理的吗?这就是一个检验的好机会。当你恐惧时,就意味着某件事情唤醒了你内心深处的阴影,让你想避开它、逃离它。那么,你内心深处一直担忧的这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你会在意它、害怕它?

假如,你在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有一个人一直在针对你,让你非常愤怒。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想一想:我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我坚信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但果真如此吗?

有没有可能别人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只是他跟你看待的角度和重点不同?从这个角度看,愤怒其实恰好是一个让你去发现自己不足的契机。再假如,你有社交恐惧症,特别担心别人不喜欢你、对你留下不好的印象。

那么,当你与别人交流并感到恐惧时,就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那么担心别人不喜欢我?被别人讨厌、不喜欢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是什么经历或感受塑造了我的这种恐惧?这同样是一个挖掘内心的好机会。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你并非一定要从情绪中获得什么,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把目光从外在事件转移到内在感受上,从现状中跳脱出来,从第三方的视角观察和剖析自己。这可以帮助你避开情绪的持续侵扰,留出理性思考的空间。

2. 情绪这个顾问有点一根筋,很容易把一点风吹草动当成危险的征兆,事无巨细地向你汇报。你不妨听听它的意见,但不能全盘接受,而是把它当成信息的渠道之一,然后综合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再去做判断。

举个例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所有我们担心的事情里面,大约85%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我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大约79%的结果比自己预想的要好很多;那些能够放下焦虑的人,比一直紧张、担心的人状态更佳,同时也会发挥出更好的实力去处理真正面临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情绪顾问”反馈的所有问题里,绝大多数问题压根就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基本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我们为这些事情耗费的精力,耽误的时间,造成的内耗,很可能都是白费功夫。

你真正要做的是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地强化心态,以便于当那3%的问题真正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去处理,而不是把注意力停留在那毫无意义的97%上。

3. 最后,当你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后,就可以平静地听取它的警告和意见,然后告诉它:“我知道了,请退下吧。”

牢记这八个字,这会是你与情绪和解、掌控自己大脑的有效方式。决策的权力永远在你自己手上。情绪可以为你提供建议和参考,但不能替代你去做出判断和行动,最终的决策者应该是你自己的理性。

二、认知重构

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叫作“情绪ABC理论”。它把我们对事物态度的成因分成三种,分别是:

  • 外界事件(Activating event)
  • 信念(Belief)
  • 情绪反应/感受(Consequence)。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涵是:情绪的产生并不是必然的。我们依据已有的信念,对外界事件进行解读,从而产生对应的情绪反应。如果我们的信念发生改变,那么产生的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什么叫信念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长期形成的、默认为真的假设。它们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举个例子:你跟跨部门的同事对接,对方说:“你怎么做成这样?算了,我自己弄吧,你别添乱了。”

乍一听见这样的话,你会有什么反应?通常都会感到生气。你会觉得他说话这么不客气,一定是在贬低你,对你有恶意。那么,这种信念就会把情绪导向愤怒、冲突、攻击性。

但假如换一种情况,你对他已经很熟悉了,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人,平时说话非常冲,但内心没有恶意,只是不懂得表达而已。你还会那么生气吗?很可能不会了。

在这两种情况里,外部事件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是我们的信念,感受却全然不同了。所以外部事件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脑中的信念如何解读它,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

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调整自己的信念,把它从会引起负面情绪的消极信念,替换成不会引发波澜的积极信念。这就叫作认知重构,也是情绪管理和控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可以按照下面这个步骤,有意识地进行认知重构训练。

1. 每当你产生负面情绪之后,向内剖析引发自己产生情绪的外部事件是什么?你是如何解读它的?内心深处的信念是什么?

2. 找出内在的信念之后,试着换一个更好的信念去修正它。

问自己它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如果事情是这样,而不是我最初理解的那样,是否能够成立?比如,当你坚信的观点被别人反驳时,你可能会火冒三丈,为什么呢?

很可能是因为这样一个信念:“我相信的事情就是真实的,是不容置疑的,质疑它的人一定别有用心,因此他是我的敌人。”

但是,如果你把这个信念调整一下,变成:“我相信的事情只是真理的一个侧面,别人跟我有不同观点,只是看到了另一个侧面而已。”

那么,当别人再次反驳、质疑你时,你就不容易生气,甚至会感到开心,因为可以有机会“补全”另一个侧面来让自己的观点变得更全面、更准确。

3. 上述做法不一定会立刻奏效,但没关系,慢慢来。大脑是一个贝叶斯机器。我们每一次做出的判断和选择,都是在对它进行调整和训练。

每当你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信念,就相当于使大脑的“直觉反应”又向着更理性、更冷静的那一端靠近了一点点。久而久之,你就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大脑,避免被下意识的情绪反应所左右。

三、内隐自我

我们之所以容易受到情绪的侵袭,除了对未知的威胁和挑战过度夸大,造成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之外,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生活中的威胁容易唤起自己失败和挫折的回忆,从而难以鼓起勇气去克服困难。

除了通过前面二种方法对情绪进行控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有效地提升自信——也就是强化我们的“内隐自我”。内隐自我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某一类场景,“我”过往的种种感受、记忆和经验共同构成的“我能做什么”“我擅长什么”的内在暗示和体验。

如果你的内隐自我里面充斥着失败和挫折的感受,那么,当你面对新的、相似的场景时,它们就会唤起你不愉快的记忆,从而调动起你的情绪反应,让你下意识地选择排斥、逃避和恐惧。

所以,一个好的方式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去丰富、充实和强化内隐自我,让它充满更多的正面信息。一个简单易行的做法是定期记录下一段时间里面,我“做对了什么”。

记录的过程要尽量详细,最好能够把自己面对的场景、采取的行动,以及良好的反馈都记录下来。

另一个做法是去培养正念的情绪观,也就是说不去评判已产生的任何一种情绪,不去论断每一个情绪的好与坏。

如果我们可以保持比较平稳的状态,让情绪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这要比让情绪大起大落好一些。我们不必期待那种特别极端的快乐,也不要沉浸在那种痛苦至极的悲伤之中,我们可以多多去体验,去感受这丰富的情绪:喜怒哀思悲恐惊……都可以有,但它们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它们是我们了解自己的渠道,是我们感受这个世界的途径。

  • 当失去一些东西,会有淡淡的忧伤;
  • 当害怕一些东西,可以允许自己的小紧张;
  • 当获得了成就,可以去感受那种轻轻的喜悦;
  • 当不喜欢一些东西,也可以有拒绝的能力;
  • 当感受到别人的爱,就去拥抱那种温暖的幸福感

当评判情绪好坏的时候,就会自然去追随执着好的情绪如快乐,高兴。而去回避抗拒不好的情绪,如郁闷,烦躁。执着好的和抗拒坏的,两者同样都会消耗你的能量,引发制造出更多的情绪波动和冲突。让你陷入情绪循环混战的模式。

保持正念,不把情绪分为好的和坏的,也就是不把情绪,划入不同的两个阵营,从而减少内心的矛盾和斗争。这样你就能超然地对待情绪,而情绪对你摆布的影响力就虚弱了。这时候,你对情绪才有了真正的掌控力。

除此之外、分享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对情绪控制有帮助的小技巧

1、心灵树洞

每天选择一个时间段,安排大约15~30分钟来处理一切令你焦虑的问题。这个时间段就是你的“焦虑箱”。你可以把它安排到一天中任意一个时段,比如午休或傍晚,只要不会影响你的工作和休息即可。

选定之后就固定下来,不要改动。在这个时间段之外,当你产生任何焦虑和担忧时,都先不要去想它们,而是把它们快速记下来,并告诉自己:“现在不是该焦虑的时候,我先记下来,等到点再去考虑。”

到时之后如何处理这些焦虑呢?不妨把它们记录在一张表格里面,左边一栏写你焦虑的问题,右边一栏写它的结果:它是否真的发生了?对我造成的影响是什么?这样一来,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你所焦虑、担心的问题,压根就不会发生。

因此,这张左边写得密密麻麻而右边几乎完全空白的表格本身就能给你安慰和勇气。甚至当你回过头去看你之前焦虑的问题,会觉得自己为什么那么傻,为什么那么容易杞人忧天?以后在面对恐惧和焦虑时,你就能有更充足的勇气去对抗。

2、培养有益的爱好

为自己找到一个心灵的“后花园”。也就是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把它作为一种休息和放松的方式。这个爱好最好是你感兴趣,愿意投入时间去动手创作的。要与主业区分开来,同时也是你做得不错的,满足越多条件越好。

举几个例子。

如果你喜欢读小说、看故事,不妨试着学习一下文学创作,动手写一点故事;如果你喜欢钻研工具和工作流,不妨动手学一下编程,给自己写一些插件或脚本,如果你喜欢与人交流,不妨试着运营一个账号,分享一些感兴趣的内容,或是做一个社群,聚集志同道合的人互相交流.

如果你有旺盛的好奇心,不妨试着多涉猎几个不同的领域,学习一些可以拓展眼界的知识;如果你喜欢做手工,不妨学一学制作咖啡、烹饪、烘焙、刺绣……当你从某些活动中获取幸福感和成就感时,你脑内的腹侧纹状体会被激活,从而抑制杏仁核,降低皮质醇分泌,降低应激反应。

这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你对负面情绪的“免疫力”,让自己保持更好的状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如果你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依赖的“后花园”,不妨花一点时间去探索世界,接触一些新事物,从中找到可以去尝试的方向。这会是你对抗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有力支撑。

3、人际交往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总是可以从社会关系中汲取力量,获得疗愈。许多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社交隔离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反之,建立正向的、积极的社交联系,可以有效抵消个体的负面情绪和压力,为生活提供动力。

如果有条件,进行线下的社交是最好的,因为它可以充分调动你的前额叶皮质,让它始终保持活跃,使它变得更发达。但如果不方便,进行线上社交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社交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与朋友交流。聊一聊近况,聊一聊彼此的生活、工作,聊一聊最近看了什么有趣的书和电影,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分享一下彼此的成果、进展,以及生活中其他令人开心的事情。

4、表达性写作

表达性写作就是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不需要非常富有逻辑,也不需要思考文字、修辞、遣词造句,只要把心里想说的话吐露出来就可以。

不要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实际上,有非常多的研究发现,它在减轻焦虑和压力、为大脑“卸下重负”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达性写作并不需要很严肃,因为你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写给自己看的。把心里的想法记录下来就可以。把担心烦恼的东西,一股脑地写下来,哪怕只是简简单单把问题一条条罗列出来也能见效。

写作的时间不需要太长,每次15~30分钟就可以,频率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从每天一次到每周一次都行。书写的内容可以分为这三类:

• 书写让自己感到焦虑和烦躁的事情,真实地抒发对它们的感受和想法。这有利于摆脱这种负面情绪。
• 记录下“今天我最感恩的事”。这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压力、改善情绪状态、提升幸福感。
• 做情绪日记,分析自己产生的情绪,思考面对情绪时自己的应对方式,这可以帮助我们掌控情绪。

情绪日记分析
情绪日记分析

下面分享我自己总结的一套“情绪日记”模板:

1. 我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它有多强烈?试着给它命名和分类。比如:悲伤,焦虑,紧张,沮丧,烦躁……然后给它从1-10打分。注意,要尽量回忆起当时的感受,用产生情绪时的剧烈程度来打分。

2. 是什么使得我产生这样的情绪?运用情绪ABC理论技巧,把引发你负面情绪的外部事件和信念解读写下来。注意,这一步要尽量直面自己的内心,哪怕很难以启齿也没关系,要真诚地袒露自己。

3. 我有什么样的感觉?我想做什么?试着描述我身体上所感受到的变化,以及我做出或想做的行为。比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精神无法集中,脑海里总是闪过不好的后果,一遍遍地反复去想对应的画面……

4. 有哪些支持我想法的证据?有哪些反驳我想法的证据?分别列出支持和反驳自己第一反应的证据。可以是你观察、注意到的细节,可以是你事后去确认的信息,也可以是你脑海中能够想到的其他可能性和迹象。

5. 如果是我的好朋友遇到这件事,我会对他说什么?试着给你幻想中的朋友写一段简短的安慰语。这可以帮助你改变视角,从心理上拉开跟负面情绪的距离,从而更客观地审视你的反应。

6. 经过了这段时间和思考,如果让我重新给当时的情绪程度打分,我会打几分?如果你的打分和第1步里面的打分有所不同,那么就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不同?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有点过于敏感了?让自己意识到:绝大多数时候,其实都是自己把问题想严重了。

7. 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可以做些什么?这里可以填上你给自己的小提示,比如:询问对方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他的意思;在心里默念“这只是一个误会”……诸如此类。

这一点主要是方便给大脑一个“脚手架”,当下一次遇到类似的场景时,大脑可以有一个能够依赖的反应,而不是按照原本的直觉反应去应对。

这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情绪日记流程。一开始可以简单一点,用一两句话,甚至几个词去记录,这样一次下来只需要几分钟。慢慢地等熟练了,可以再做得详细一些。

重点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起用理性去思考和分析情绪的习惯,让情绪成为一种可控的因素,而不是任由它成为主宰你思维的主人。

5、拥抱大自然

如果有机会,不妨离开房间,走出去,到阳光下散散步、看看风景。这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血清素的分泌。而血清素是与情绪关联最密切的神经递质。稳定、充足的血清素水平,可以令我们心情平和、安详,不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为什么很多人容易在秋冬季节感到抑郁和伤感?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秋冬季节光照时间短、亮度低,无法为人体提供足够的阳光,而大脑产生血清素的比率与阳光照射的有效时间直接相关。

这个现象,被称为“季节性情绪失调”,跟我们常说的“悲秋”颇有相似之处。研究发现,夜型人整体的情绪状况比晨型人会更差一些。原因也是夜型人接收光照的时间较短,血清素难以维持足够的水平。

现在许多企业管理研究也开始重视这一点,开始倡导企业营造出更好的办公环境,提供更多的光照,以改善员工的心情和心理健康。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出门到阳光下散步。这可能是改善身心健康门槛最低、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6、睡眠

如果你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侵扰,那最需要避免的就是熬夜。一方面,人在晚上往往更容易情绪化。因为夜晚会关闭外界的信息通道,这时,我们更容易采用内在的信息通道,于是白天被抑制和忽略的杂念更容易涌上心头,不断袭击我们的神经。

此时,你内心深处的焦虑、担心、无力、伤感……特别容易被放大,在心上投下一片巨大的阴影,将你吞噬其中。

另一方面,如果睡眠不足,大脑的供血和供氧会受影响,前额叶的活动进一步受到抑制,杏仁核就会更加活跃。结果就是,我们更容易冲动、愤怒、情绪失控,让情绪主宰我们的大脑,做出种种不理智的事情和反应。

再者,如果你睡得太晚,那么你会度过更短的白天,这也就意味着接受更少的光照,不利于合成血清素。因此,我们要尽量养成一个稳定、健康的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7、运动

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认为:我们的身体会不断综合肌肉和骨骼的状态,获取全身运动能力的信息,这些信息会构成我们对“自己能做什么”的内在认知。而这种内在认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因此,如果一个人缺乏锻炼,导致他身体孱弱、不够健康,这种状态可能会造成压力、焦虑和低自尊——这是无法通过思考和心理的调整来弥补的。可以说,身体状态决定了你心理状态的上限。

一个具备更佳身体状态的人,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总是能够比一个状态不佳的人拥有更强的主动性、进取心、自信心,以及毫不懈怠的毅力。

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每天通过适当的饮食、作息和锻炼来不断优化它,与此同时,多开启你的感官,去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感受自己变得更加轻盈、更加敏捷、更加强壮。这可以不断提高你的自信,让你有更充足的勇气去对抗负面情绪。

8、阅读和思考

最后一个训练,就是去培养阅读的习惯,多去摄入更复杂、更系统化的信息,并动脑去思考。前面讲过,控制情绪需要强化我们的前额叶功能。

那么,如何强化它呢?大脑是严格遵守“用进废退”原则的。你用得越多的部分,神经元的链接就会越密集、越丰富,从而整体上变得越发达。在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有效的前额叶训练方式就是阅读和 思考。

每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问题上进行专注思考时,就是在调用你的前额叶。你需要沉下心来去专注的场景越多,需要面对的复杂问题越多,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和应对的情况越多,前额叶皮质就会越发达。

总之,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就是应对负面情绪的最好方式。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