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花园,思想为种。
既得繁花,亦生野稗。

——佚名

数字花园原文是“Digital Garden”。 这是最近在国外兴起的一个概念,比较小众,不过还蛮有意思的。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理念。

简单来说,数字花园是通过借助网络数字工具,对想法、笔记和思考等一切你感兴趣的信息或进行收集、整理和创作,文字之间用标签或链接创建连接,形成一座独具个人浓厚色彩的信息与知识型花园。

这个花园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作为仅你可见的私人庭院。但不管选择什么方式,在搭建花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至少要经历这几个步骤,即:

播种:选取高质量的“种子”为你的花园播种。这些可以是网络上看到的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是自己的思考、想法和念头。

照料:种子播下后不能就任其枯萎,需要你用不断补充的思考和想法去浇灌它们,帮助它们逐渐成长为花朵和大树。这一步尤为关键,因为花园的植物依赖你去为它们建立关联性和整体性。毕竟如果整座花园只能有一个人能够读懂的话,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结果:在你的精心照料下,种子最后将开花结果,你可以将其摘下(创造出新的想法和作品),并分享给他人。

数字花园
数字花园

一、隐喻:花园与溪流

2015年秋天,斯坦福大学举办了一场关于在线教育研究的讲座,来自华盛顿州立大学的麦克·考菲尔德做了一个50分钟的主题演讲,演讲的标题是《花园与溪流:数字田园牧歌》

这场演讲真正确定了数字花园的理念,有人评价说,如果我们要找“数字花园”的原始出处,那么它应该是这场演讲。演讲具体讲了什么呢?

麦克·考菲尔德认为,互联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花园”,一种是“溪流”。

花园(Garden)是说,互联网就像一块土地,上面有小路,有花草树木,它们皆有所指。小路就是超链接,让我们在不同网页穿梭,花花草草则是不同的网站,这正是早期的互联网形态。

溪流(Stream)指的就是线性的信息流,各种关注、算法推荐、评论等产生的信息流,就像一条条小溪不停流淌。溪流里的信息,上一条和下一条可能并不相关,只是被聚合到了一起。甚至社交网络号称是网络,但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还是一条条的信息流。

如果互联网只剩下溪流模式,那么它迟早会变成充斥知识碎片的混沌之地。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投身于溪流当中,也无法收获真正的成长。

考菲尔德认为,我们应该像园丁维护花园一样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事实上,考菲尔德并非是第一个对溪流模式的互联网提出批评的人,2010年,美国畅销书作者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做《浅薄》(The Shallows),它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而溪流模式的互联网,充斥着这样的内容。

这也造成了一个悖论: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人的大脑本身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脑科学研究发现,信息要在记忆区停留大约三小时才能被转化成长期记忆,智能时代,信息进入长期记忆愈发困难。

大脑慢慢的从一个可以处理复杂问题的操作系统,变成了一个透明的躯壳,海量的信息和知识不过是感官世界的匆匆过客。

时至今日,溪流模式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流。但它其实并不适合获取知识,考菲尔德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他选了一个题目“地方政府补贴影响”,搜索结果倒是不少,但前几十条内容里要么只是提了一嘴,要么就是预设立场——认为政府干预市场罪大恶极,从而发泄自己的情绪,根本没有多少真正的讨论。

考菲尔德得出结论:在溪流模式中,无法承载系统化的知识。

考菲尔德的演讲发布后,数字花园的理念由此被真正确立。在他分享之后,网络上对于数字花园的讨论逐渐多了起来,也开始有人尝试实践,去打造自己的数字花园。

二、那么该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花园?

首先,可以以公众号或网站等为载体,基于个人喜好和擅长的内容领域建立属于你的数字花园,在这里放置你的感受、收获和一切有价值的文字,如果恰好对读者也有一定价值,那又不乏分享的乐趣。

属于你的个性化数字花园既能为你提供宝贵的知识源泉,也需要你持续地经营。

这也是一种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我们身处一个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迭代能力的行业环境,如果要保持良好活力,必须不断成长和汲取养分。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广度已经大到让人产生焦虑的地步了。只要你想要,你可以借助网络获取任何信息和知识。

可是,谁又认真考虑过关于所获取信息的深度呢?如果只是单纯追逐信息收集的广度,终将在一堆积压如山的信息前,体会到一种信息爆炸的崩溃。

因此,我们试图寻找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通过深度的输入,深入每条信息和知识的内在关联,再通过系统化的输出,最终构建一个结构化的数字花园。

三、构建数字花园还需注意几点

第一,内容表述上务必是通俗易懂的

在众多学习方法中,我更推崇费曼学习法,养成这种学习习惯会让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去驾驭复杂的概念,并将所学到的知识,以他人易懂的高度概括化的方式传达。

带着这样的信念,你的数字花园能够给大家奉献出更多深入浅出的内容,方便他人理解与分享。

第二,每篇文章都有主题归类,并在知识之间建立关联

细心的读者或许发现,芒格学院发表的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或标签归类,而每个主题栏目都是结构化的系统。目前所有的栏目都是我深思熟虑后开辟的,每一项栏目都传达着我渴望分享的内容主题。

截止目前,已经有4个栏目诞生,分别是:思维模型、心智成长、跨学科和大师智库。后面还会为大家呈现出更多精彩的新栏目!最终呈现出一幅整体的“花园图谱”。

在沉淀积累内容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信息与信息、信息与知识、知识与知识之间不是孤岛,发布的内容,可以借助标签和链接等方式进行关联,最好的方式是将新想法植入,并与老笔记连接、整合,有时候甚至还可以催生出另一个想法。

第三,严格把控内容质量,杜绝有害杂草。

虽然花园是基于作者的个人喜好和擅长的内容领域建立的,但既然是开放式分享的花园,作为花园主人,决不能弄一些只为博眼球或东拼西揍的低质内容来填充。悉心照料花园的主人们,肯定都希望每个到访花园的客人,在探寻它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能获取一些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数字花园
数字花园

最后,简单总结下「数字花园」

整个培育过程像极了打理一座花园,它的含义是,建立一个笔记库(数字花园),把每一个想法、念头、信息,看作一颗种子,去悉心照料它们,嫁接它们,让它们长出新的枝条、结出果实,与别人分享。

你会发现,它的理念其实跟我一直以来的方法还挺吻合的。也就是说:

阅读高质量的内容,悉心筛选好的「种子」,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无价值的信息上。

广泛播撒它们,不要错过每一个想法,让每一个想法都有一片可供成长的空间。

悉心照顾种子,多为它们施肥、浇水,提供养料,不断丰富和完善每一个想法,让它更加充实。

试着嫁接它们,在想法之间不断联想,把不同的念头和想法结合起来,看它们能否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旦开花结果,让它们成为花园里新的风景,来丰富你的大脑,不断更新你的思维模式。

当你孕育出一些有趣的成果,不妨把它分享给别人,向别人传达你的启发,让集体智慧得以增长。

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数字花园」。

愿我们于花园中相遇。

芒格学院
芒格学院

愿你在探索智慧的路上走得更远~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