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系统思考?

系统思维是一种全局观、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系统思维是整体地、动态地、连续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在复杂动态系统中的一种以简驭繁的智慧。
系统思考是将现实问题抽象化、简单化,使我们尽量看到事物的全貌,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一旦我们开始把各种相关的日常事件联系起来,并且透过事件察觉到背后的某个趋势,而这些趋势又是潜在的系统结构的外在征兆,我们就开始具备了系统思考的能力。

缺乏系统思考的五种典型症状: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只看眼前,不看长远;
  • 只看现象,不见本质;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本位主义,局限思考。

任何一个决策者,包括企业家、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每个人,要想避免上述“系统思考缺乏症”,都需要具备睿智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制定决策的能力。系统思考是你应对复杂性挑战、做出睿智决策、与系统共舞的核心技能。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

什么是系统?——系统无处不在

首先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些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

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比如:人体这个整体由不同器官(部分)组成,但不同器官简单的组合,无法达到人体(整体)的功能和效果。系统按照内在结构运行,同时也会受到外力影响,而系统对外力影响的反馈方式就是系统的特征。

例如:人体、消化系统、超市、一只球队、一个学校、一座城市、一个工厂、一家公司、国家经济、动物、树、森林、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等,都是一个系统。

一个系统可以包含多个子系统,也可以嵌入其他更大的系统,成为它的子系统。(一棵树自己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森林的一个子系统)

那什么东西不是系统呢?

没有任何内在连接或功能的随机组合体不是一个系统,比如沙子、几片树叶。

而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要件:要素连接关系目标/功能。它具有适应性、动态性、目的性,并可以自组织、自我保护与演进。

  • 目标是系统行为最关键的决定因素,但同时也最不明显;
  • 内在连接也非常重要,改变要素之间的连接,通常会改变系统的行为
  • 要素是系统中最不重要,但最明显的部分。(除非是某个要素的改变也能导致连接或目标的改变。比如换国家领导人,会导致改变国家战略目标)

1)系统的要素

构成系统的要素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因为它们多数是可见、有形的事物。例如,树是由树根、树干、树枝、树叶这些要素构成的。

如果更仔细地观察,你还会发现其中有一些更小、更具体的单元,如流动着液体的叶脉以及叶绿体等。一所大学也是一个系统,它由建筑物、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图书馆、图书、计算机等构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当然,要素并不一定是有形的事物,一些无形的事物也可以是系统的要素。比如在一所大学中,学校的声誉和学术能力就是该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要素。

所有理论的目标都是将基本要素尽可能减少和简化,而不是考虑完整地呈现真实的体验。为避免对要素的无限细究,你应该从细究要素转向探寻系统内在的连接关系,即研究那些把要素整合在一起的关系。

2)连接关系

系统中的很多连接是通过信息流进行运作的。信息使系统整合在一起,并对系统的运作产生重要影响。

系统中的某些连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流,例如树干中的水分,或者学生在大学中的流动变化;还有很多连接是信息流,也就是系统中影响决策和行动的各种信号。这类连接通常很难被发现,但只要你用心,就会看到它们。

在树木系统中,内在的连接关系是那些影响着树木新陈代谢过程的物质流动和化学反应,也就是让系统中某一部分对另外一些部分的状况做出反应的各种信号。

在一个大学系统中,内在连接包括入学标准、学位要求、考试和分数、预算和现金流、人们的闲谈等。当然,最重要的是知识的交流,这或许才是整个系统的根本目的。

3)目标/功能(功能常用于机械系统,目标则用于人类系统)

人类系统的要素是信息结,相对应地,机械系统是能量结。信息结基于共识达成引导和控制。
了解一个系统的目标,必须通过分析系统的运作和实际行为,来推断系统的目标或功能,而不能只看表面的言辞或其标榜的目标。

如果一只青蛙向右转捉住了一只苍蝇,然后向左转又捉住了另一只苍蝇,接着又向后转捉住了第三只苍蝇,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出青蛙的目的并非是向左、向右或向后转身,而是为了捕捉苍蝇。

总的来说,“功能”一词常用于非人类系统,而“目标”一词则用于人类系统。但它们之间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很多系统兼具人类和非人类要素。

温控系统的功能是让建筑物内的温度保持在一个设定的水平;植物的功能是结出果实、繁育更多的植物;国家经济的目标是保持增长。几乎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确保自我永存。

复杂系统往往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但它们组合成为一个系统,相互影响,由于系统中嵌套着系统,所以目标中还会有其他目标。

例如,如果说一所大学的目标是创造和保护知识,并将知识代代相传的话,在其中,学生们的目标就可能是取得好的分数,教授们的目标或许是保住饭碗,而管理人员的目标是预算平衡。

这些个体的目标有可能与总目标冲突:学生们为了获得好的分数可能在考试中作弊,教授们可能会忽视教学而一心只顾着发表论文,管理者可能会解雇优秀的教授以实现预算平衡。

一个成功的系统,应该能够实现个体目标和系统总目标的一致性。

1)理解系统行为的动态性

大自然中蕴藏的信息使我们能重现一部分历史。河流的改道、地壳的运动……所有这些世界变迁的真实痕迹,都像是遗传系统中的信息存储器——随着存储信息的不断增加,系统的结构也会日益复杂。

“存量”是所有系统的基础,是对系统中变化量的一种历史记录,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比如已有的经济存量、已有的人口数量,银行里的存款。

“流量”是一段时间内改变的状况,“流量”会让存量发生变化,分为流入量和流出量。比如经济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 只要所有流入量的总和超过了流出量的总和,存量的水平就会上升。
  • 只要所有流出量的总和超过了流入量的总和,存量的水平就会下降。
  • 如果所有流出量的总和与流入量的总和相等,存量的水平将保持不变;系统就会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要想让存量增加,既可以通过提高流入速率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降低流出速率来实现。

比如增加个人财富,即可以通过提高赚钱能力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降低开支消费来实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开源节流,但往往很多人忽视了控制支出消费的作用。

理解系统行为的动态性

如果你能够理解各种存量流量的动态特性,也就是它们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各种行为变化,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复杂系统的行为。

2)反馈回路——系统受到的约束

反馈回路,即一条闭合的因果关系链,分为调节回路和增强回路。

调节回路”是保持平衡或达到特定目标的结构,也是稳定性和抵制变革的根源。“增强回路”会强化系统原有的变化态势。

呈指数级成长的系统中,必然存在至少一个增强回路,正是它驱动着成长;同时,也必然存在至少一个调节回路,限制系统的成长,因为在有限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物理系统可以永远地增长下去。

不可再生资源受限于存量
可再生资源受限于流量

人口系统只有少数几种行为模式,而这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等关键变量的状况。对于只有一个增强回路和一个调节回路的简单系统来说,可能性就那么几种:增长、衰退和稳定。

与人口系统类似,经济系统中也有一个驱动增长的增强回路(外部投资)和一个导致衰退的调节回路(折旧)。

二、系统有效运作的原因:适应力、自组织、层次性

1)适应力:即使系统遭受巨大的扰动时,仍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使系统恢复至原有状态。

比如短期的振荡、阶段性的发作,或者周期性的兴衰、高潮与崩溃,适应力都可以使其复原。因为系统内部结构存在很多相互影响的反馈回路,这些回路会相互支撑。

人体就是一个令人称奇的、具有很强适应力的系统。

它可以抵御成千上万种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的入侵,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温度以及差异很大的食物,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血液供应,可以修补、愈合创伤,可以加快或减慢新陈代谢速度,甚至可以在一些器官受损或缺失的情况下做出适当的调整或补偿。

但要记住,适应力也是有限度的。

有适应力的系统可能是经常动态变化的,而一直保持恒定的系统是静态、不具备适应力的。

系统之所以会有适应力,是因为系统内部结构存在很多相互影响的反馈回路,正是这些回路相互支撑,即使在系统遭受巨大的扰动时,仍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使系统恢复至原有状态。

适应力很难被观察到,只有系统受到冲击或破坏,或者系统结构被分解,我们才能了解适应力是如何产生和运作的,所以我们需要有完整的系统视角。

2)自组织:使其自身结构更为复杂化的能力

系统通常具有自组织的特性,具有塑造自身结构、生成新结构、学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能力。依靠这种能力,单个受精卵经过不断生长、分化,最终演化成一只青蛙、兔子或者人,体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性。

依靠这种能力,大自然中的一捧泥土有机质也能生生不息,滋养着不计其数、多姿多彩的生命物种;

依靠这种能力,人类社会从刀耕火种,进化到发明了蒸汽机、水泵、专业化分工、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摩天大楼,以及全球化的通信网络。

无论是从一片雪花身上,还是窗户上的冰晶,或者是过饱和溶液的结晶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简单的自组织的工作原理和机制;但是,大自然中还包含着一些更为复杂的自组织过程,比如一颗种子生根发芽,一个孩子学会讲话,或者一个城市从无到有的演化等等。

3)层次性:一个大的系统中包含很多子系统,一些子系统又可以分解成更多、更小的子系统。

在新结构不断产生、复杂性逐渐增加的过程中,自组织系统经常生成一定的层级或层次性。

比如体内细胞是某个器官的一个子系统,器官又是身体的一个子系统,而我们自身又是家庭、组织的一个子系统,而它们又是城市、国家的一个子系统。以此类推,系统和子系统的包含和生成关系,被称为层次性。

层次性是系统的伟大发明,不仅使系统更加稳定和有适应力,而且因为减少了信息量,使得系统各部分更容易记录和跟进。

当某个子系统的目标而非整个系统的目标占了上风,并牺牲整个系统的运作成本去实现某个子系统的目标,产生的这种行为结果称为“次优化”。

次优化同样有害的问题是“太多的中央控制”,极大增加系统的运作成本。要想让系统高效地运作,层次结构必须很好地平衡整体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福利、自由与责任。

这意味着,既要有足够的中央控制,以有效地协调整体系统目标的实现,又要让各个子系统有足够的自主权,以维持子系统的活力、功能和自组织。

适应力、自组织和层次性是动态系统有效运作的三个原因。促进或精心管理系统的这三种特性,可以增强其长期保持有效运作的能力,保持稳定。

三、学会领略系统之美

世间万物有着不同的结构,因而呈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其中有一些系统是非常优雅的,即使受到各种限制,依然在这个充满斗争的世界中顽强地生存着,保持着它们的从容与淡定,执著地从事着它们的工作,包括保持室温的稳定、维持社会良性运转,或者生态系统中资源和种群规模之间保持平衡等。

如果受到太大的冲击,系统可能会四分五裂,或表现出我们未曾见过的行为。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它们都应对得很好。

就像过去一场大地震突然降临时,人们自发组织,争分夺秒地救助受难者,各种智慧和技能都涌现出来,如同一台上足了发条、高速运转的机器。等灾情过后,一切又恢复如常。

这就是系统之美:它们运作得如此精妙,各种机能和谐运行。

芒格学院
芒格学院

愿你在探索智慧的路上走得更远~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