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叩其两端而执其中。

——《中庸》

一、灰度思维

一个人越成熟,越能发现一个道理:现实中的事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现实中的人也并不是非善即恶、非敌即友,这些都是可以随时转化的。所以,如果我们单纯地用“对”和“错”去判断事情,常常会有失偏颇。

西方社会是二元社会,很多事情都是对立的:要么是对,要么是错。而中国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有了一个三,所以很多事物不是对立的,而是并存的。因此,西方人做事总是求个对错,而中国人做事总是在把握分寸,为人处世的精髓在于对尺度的把握。

善于把握分寸,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艺术

很多人之所以能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他们多么聪明、勤奋,而是在于他们懂得什么叫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时刻都能找到那个平衡点。以吵架为例,西方人处理吵架,总是会把对错分得很清楚。

中国人处理吵架,是不会把对错分得很清楚的。比如,两兄弟吵架,要是被分了对和错,结果是明朗了,但兄弟两人的心也散了。即便是分了对错,即便你赢了,但感情出现间隙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在中国,成年人处理兄弟吵架、老师处理同学打架、领导处理员工争执,一定会说两个都有错,两个都该骂,之后还要告诉他们,互相反省,互相道歉,互相承认错误。

所以,中国人讲究彼此各让一步,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如果一定要分谁对谁错,分到最后必会离心离德,尽管天天处在一起,但有时候还不如路人。即便你有理,即便你是对的,即便你有功,你依然不能得理不饶人。你必须时刻检讨自己还有哪里不足,人无完人嘛。

你应该看看自己该如何进步,甚至你要让对方和你一起进步,这才是大格局嘛。

同样的,好事虽然可以做,但如果做绝了,一样会变成坏事。因为对的极致就是错,错的极致就是对;黑的极致就是白,白的极致就是黑。

善与恶,好与坏,同样遵循这个逻辑。世事没有绝对,一直在循环与转化,就看你如何把握那个“度”了。

二、灰度的本质

这些年灰度思维十分流行,但也有很多人认为灰度思维就是不分黑白,没有原则,其实这是对灰度思维的一种误读。

如果我们做事不分黑白,那么难免触碰道德雷区;
做事没有原则,就无法与他人以共同的标准协作。

如果世界可以用非黑即白的二元标准定义和管理,那么世界就远比我们看到的简单。

灰度即是我们对世界的容错度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时候都是在正确与失误之间彷徨运行。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灰度思维是一种深刻洞察了现实动态性的思维策略,它给予了过程更大的探索空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让我们面对人和事物时,具备合理的容错度。

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个人对他人的态度,集体对个人的态度都需要具备灰度思维,然而,真正能把灰度思维做到知行合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灰度思维的实践——世界是靠理性运行的吗?

1、管理的灰度:把员工当人,而不是圣人

有些企业的老板担心员工们上班摸鱼偷懒,总喜欢时不时地来回巡视,殊不知这样只会造成员工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感,不仅没提高效率,最后反而人心更涣散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没有细说睁的一只眼用来做什么,闭的一只眼用来做什么。其实我们睁的一只眼就是用来看目标、看价值、看利益、看底线,闭的一只眼是给别人一些权利、一些信任、一些发挥的空间,同时能够关闭掉那些影响我们理性思考的负面因素。

非黑即白的理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能运用灰度思维做到感性管理,是一种更高阶的能力。

黑与白之间的灰度,包含了很多管理者本人无法用理性评估和管理的因素,比如员工的幸福感、自由度、归属感、信任感,这些东西都不是理性的指标能够体现的。而判断一个公司的优劣之处,就需要看那些看不到的东西是如何被管理的。

2、方向的灰度: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清晰的错误

任正非曾说:“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度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企业战略,也适用于人生战略。”

Mark是我的一位朋友,他曾经在一家日薄西山的公司工作。这家公司曾经也是领域内的先行者,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不仅行业规模在缩小,公司也一年不如一年。同事们怨声载道,各自的薪资和奖金也因此少得可怜。

此时Mark做出了一个决定,跳槽去一家创业型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周围的同事都劝他说:“咱们公司好歹是个大厂牌,你去那么小的公司,薪水又低,还不知道老板什么风格,未来风险太大了。”

但是Mark去意已决,降职降薪,入职了该公司初级运营的岗位。由于他勤勉努力,小公司制度约束小,Mark很快就成了这家公司的运营总监。不幸的是,后来这家公司因融资不利倒闭了,但幸运的是,他在公司倒闭之前跳入了一家更大的互联网公司。由于过往的优秀经历,他依然担任运营总监的岗位,薪水加倍,还分到了不少的期权。

“其实当时进入那家小公司,我也非常迷茫,毕竟放弃的东西很多。但是在原来那家公司,我知道我干下去的结果是什么,那不是我想要的。换行的时候也找了很多公司,都因为没有充足的行业经验被拒绝了。我非常想入行,那家小公司是我唯一的选择,所以薪资都不敢多要就入职了。现在想来,相比模糊的正确带来的不安全感,清晰的错误才是更可怕的。”

Mark相信趋势的力量,即便这种趋势当下没有以最完美的形态展现,但是只要它是对的,自己就能从与它相伴的过程中得到什么。在老厂牌,行业的颓势不是他个人可以力挽狂澜的。既然这样,不如破釜沉舟,选择一家新领域的小公司。虽然这家小公司规模有限,朝不保夕,但是他因为这个以退为进的决策而进入了全新的轨道,改变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所以,在正确的路上犯错误,远好于在错误的路上求正确。前者做错了收获的是经验,做对了迎来的是跨越;后者做得越对越是桎梏,让我们在越走越错的沉没成本当中再难跳脱。

战略层面的路线探索,务必要接受一定的灰度,这份灰度是我们在探索正确路线过程中的纠错空间。在不断纠错的过程当中,我们的靶向范围会不断缩小,从大圈一步步变成小圈,再从小圈一步步变成极为聚焦的点,从而最终收获足够精确的路线。

3、关注圈的灰度:不要在无谓的对错中消耗生命

“关注圈”是指我们日常所关注的一些事情,比如自己健康、家庭、事业、环境、时事、新闻等。而“影响圈”则是在我们的“关注圈”之内的,并且能通过自身努力去影响或者改变的某些事情,比如,学习成绩,工作技能等。

影响圈和关注圈
影响圈和关注圈

如果一个人专注于“影响圈”,不断的通过自身努力去发展自己潜能,那么他的能量是积极的,相对属于他的“影响圈”也会慢慢扩大。

如果一个人的“关注圈”太大,紧盯外部琐事,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了与自己无关的事务上,那么自己的 “影响圈” 也会日益的缩小。

把精力花在影响圈事情的精进上,不妨用灰度思维给自己一种客观的视角,保留一些纠错的空间。无论是价值还是对错,都会在距离与时间的涤荡当中水落石出。而节约出来的精力,大可用来面对自己可以影响的,与自己的未来休戚与共的事情,毕竟对这些事情擦亮眼睛,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那些如同烟火般肆意流动的欲望,都应当落在真正沉淀价值的地方。

四、灰度思维,才是最接近世界真相的思维模式

因为真实的世界不是棱角分明的,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圆润的、混沌的、无常的。它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随时可以变成白,白随时可以变成黑,这就是灰度。

任正非是最懂灰度哲学的企业家,他曾经说过:“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不要疾恶如仇,黑白分明……干部有些想法或存在一些问题很正常,没有人是没有问题的。”

………………..

可见,任正非才是真正的“人性大师”,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可谓清澈见底。任正非说:“允许异见,就是战略储备。那些满脑子条条框框的人,以及心中装满了是非对错的人,往往都是情绪、规则或偏见的奴隶。因为他们总被自己的情绪牵动,总是被外界规则所束缚,或者以自己固有的偏见去下结论,这就是自我封闭。”

人一旦走向自我封闭,往往只能感受到自己愿意感受的东西,只能听见自己愿意听到的话,就会形成一种过滤机制,把不符合自己思维的东西屏蔽。

于是,无论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都感知不到,直到有一天被彻底淘汰,才发现自己的愚昧之处,但为时已晚。河流可以百折千回,但终归大海。人也是这样,过程可以迂回,方法可以多样,但结果一定符合潮流趋势。

灰度的本质,就是时刻怀着开放的心态,动态地去认知事物,永远做好接纳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勇于面对不确定因素,均衡——失衡——再均衡,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善于平衡局面,是最高境界的管理艺术。恰如其分、花好月圆、和谐、圆满,才是我们追求的极致,也是大格局的体现。

人生的本质,是要在灰度中寻找光明。

最后,检验一个人能力好不好的标准,就是看他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下,还能不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芒格学院
芒格学院

愿你在探索智慧的路上走得更远~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