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4月 26, 2024
Home心智成长元认知、冥想、审美——内心的自由与觉醒

元认知、冥想、审美——内心的自由与觉醒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约翰·济慈

一天晚些时候,我在一次冥想静修中,正在外面做一些行走冥想。某一刻,我抬头看向天边,看到太阳已经落下,天边留下了粉色和紫色的余晖,落在冬日的枯树上。

我正在思索一些个人事务和别的事情,本来就有些郁闷,此刻,强烈的忧郁情绪涌起,平常看到冬日黄昏时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绪。

当时我正在修行期间,每天有很长的时间都在审视自己的感觉,于是几乎条件反射式地就开始审视忧郁的感觉。那种感觉立刻就失去了力量。它没有立刻消失,但这时看起来无非就是一种物理波动,在我的身体里慢慢游走,既不好,也不坏。

忧郁的情绪被消解了,天边呈现出不同的一面:美得令人目瞪口呆。它从悲伤的倒影变成了快乐甚至是敬畏的来源。

落日云霞之美
落日云霞之美

这种美——还有其他很多因为冥想修习而有更深体会的美——是我无法真正理解的。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冥想可以使你与你的感觉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还能减少感觉对你的控制,那么,原则上讲,对好的和坏的感觉的作用不应该都是相同的吗?你最后感觉到的不应该大体是中性的吗——也就是说大体上什么都感觉不到吗?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似乎有一些感觉得到了强化——最明显的就是对美的感受。

我有时会想,这种得到强化的审美感,可以给予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道德力量。一旦你不再像以前那样去看人身上的本质——一旦你对它们的感知不再掺杂对它们好坏的判断——或许就会想,对它们产生任何感觉的理由已经大大削弱,包括怜悯之情。

但是如果我们天然地会倾向于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事物是美好的,这种倾向就可以转化成对它们福祉的关怀。

至少,这也是可以算作一种理论,用于解释冥想使人变得更富有同情心的原因。总之,我至今仍然困惑,冥想练习似乎有一种强化审美感的自然倾向。

我想,一种解释是,你根本没有去想,便用正念过滤了自己的感觉——更努力地与令人不悦的感觉保持临界距离,而对审美情趣等令人愉悦的感觉会放松一些。但是,无论如何,感觉都不应该是这样的。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审美感更像大脑在对自身的全然关注消退后自然选择的休憩场所。我很想引用约翰·济慈的一句名诗:“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或许当你更明晰、更真实地看世界时,不仅能享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还能对世界的真实美感有更直接和连续的感知。

另一方面,我们说世上有真实的美、内在的美,而佛教又特别强调我们倾向于给世界强加意义,这两种观点之间似乎有矛盾之处。

这种观点肯定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是相左的,后者认为感觉在感知方面的任务其实就是,由大脑设计,仅根据某些事物与生物体的进化论利益关系,决定对某种特定类型事物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某些对宇宙的亲切感属于意识的某种默认状态,若没有卷入内在扭曲的自我运转,就会回归到这种默认状态。但是这种观点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进入了哲学领域,成为对何为意识的哲学思考。

我对这个问题的总体观点是,我不知道。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很多令人不喜欢的事物。

冥想与审美
冥想、审美

在这个世界中,如佛陀所说,如果我们秉持自然的观察方式和存在方式,就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给他人造成痛苦。我现在理解,因为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由自然选择创造,所以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尽管如此,这同样也可以是一个形而上的真相、道德真相和幸福保持一致的世界,如果你开始意识到这种一致性,这个世界就会看起来越来越美。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真的要惊叹于这种隐藏的秩序——似乎比自然选择更深层次的秩序,我越发觉得应该感激它的存在。

冥想让我们更多地审视自己内心的感觉,自己和世界交换能量与信息的质量,多去看一些美好的事物,接纳不同,对于不理解的事物保持理性和接纳的心态,久而久之,我们的内心会愈加平和与温暖。

芒格学院
芒格学院

愿你在探索智慧的路上走得更远~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100个思维模型认知卡片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