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有意义的生活 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

——《真实的幸福》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的开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和朋友在美国骑摩托车去旅游。他们在上班高峰期骑车穿梭在街道上,上班族迎面走来。朋友很惆怅地说:“这些人怎么看起来像行尸走肉一样呢?”

这震惊了作者,为什么绝大多数每天去上班的人,过得像行尸走肉一般?每天去上班时,想的是赶紧到公司打卡,千万别迟到扣工资,八小时下班后,回到家里,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赚够钱,去享受退休生活。工作和生活变成了两个割裂的部分。

仿佛当下的我们都如同行尸走肉一样,为了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从不理会生活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向前走?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心安何处?

这是全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意义危机。

人找不到目标,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而变得麻木不仁,人还在那里,但精气神却早已丢失。

我们工作的意义何在?幸福感源自于哪里?从下面的这则故事中,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些启发。

《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有一则故事是关于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的。亨德尔评价他的作品《弥赛亚》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自己曾是一个病人,是依靠这部作品治愈的,我也曾深陷囹圄,是这部作品解救了我。

大家看到这句话,会觉得很奇怪。亨德尔创作了《弥赛亚》,可是他却反过来说,是《弥赛亚》拯救了他、救赎了他。亨德尔一直不认为他是这个作品的作者,他对这个作品充满了敬意,在他的余生里,哪怕经济几乎破产的时候,他演奏这部作品时,也要把所有的收入捐献出去。

可以说,《弥赛亚》使亨德尔战胜了“意义危机”。

那么,为什么创作一部作品可以对人产生这样巨大的作用呢?为什么人生意义会和一部作品密切相关?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一部作品来找到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使命吗?

当我们努力帮助人们,使他们变得更幸福时,传统心理学却帮不了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什么都失去了的、抑郁的或想要自杀的人,在意的不仅仅是解除痛苦而已,他们更需要美德、生命目的、正直及生命意义。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心理学的理解已经有了不同的想法。过去心理学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减少人类的苦难和祛除人生的困境之上,当我们研究抑郁、习得性无助、酗酒、精神分裂、创伤和痛苦等传统心理学的主要对象时,你的心灵必须承受苦难的心理,而这会成为你的精神负担。这种努力也仅仅是对不幸的修补,将-6改进到-2,结果仍然是消极的,即从大坏修补到小坏而已。

所以,好的心理治疗不应该仅仅能疗伤,还要能帮助人们发现并培育自己的优势和美德。让人们能够看到美好的未来,假如你发现自己山穷水尽、一筹莫展、万念俱灰,请不要放弃。天无绝人之路,积极心理学将带你经过优美的乡间,进入优势和美德的高原,最后到达持久性自我实现的高峰:生命意义和生命目的。

积极心理学就是探讨人生的美好之处和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它关乎——幸福、心流、意义、爱、感恩、成就、成长、更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你的人生蓬勃绽放。一旦认识到你能增加它们,就是一种人生的改变。理解幸福和人生的有利条件,这个目标绝不等同于理解苦难和祛除人生不利条件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幸福,就是让生命变得更加丰盈、蓬勃。

幸福2.0理论中,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关乎幸福的5个元素,它们是: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成就。

一、积极的情绪

首先是愉悦的生活,其中包括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以及学会放大这些情绪的技巧。让人生机勃勃的积极情绪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

当我们品味身边细微的美好,分享难忘的经历,计划新的旅行,享受自然美好或是实现梦想的瞬间,积极情绪便会涌现,它需要我们不断拥抱生活的积极面。

人在快乐时,会更有创造力,视野变宽,更有探索精神,这个变宽变广的过程增加了我们的资源,让我们面对挑战时更可能获胜,这反过来又增加我们的积极情绪,从而不断扩大我们的视野。

二、积极投入产生心流

这类幸福的生活是因理性而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依赖于人的智慧和知识,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幸福追求,幸福在他看来,并不意味着有很多欢笑。亚里士多德谈到了沉思的快乐以及令人满意的对话的快乐。他没有提到愉悦的情绪,没有提到刺激和极度的兴奋。

当一个人在进行令人满意的对话时、陷入沉思时、沉浸在因理性而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中时,时间会停滞;他会感到非常轻松自在,暂时失去自我意识,仿佛与万物融为一体。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美好的生活中蕴含着心流的基础。

在美好的生活中,你会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突出优势是什么,然后重新塑造生活,以便更多地利用你的优势;重新塑造你的工作、爱情和友情,重新塑造你的休闲方式、教养方式,以便施展你最擅长的本领。

你从中能够获得的不是许许多多的欢笑,而是心流体验。你越多地运用自己最突出的优势,在生活中就能获得越多的心流。

三、过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你也喜欢思考或者某种创作,你便能够拥有因理性而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也就是说,你能体验到心流。然而当每个人逐渐变老,看着镜中的自己时,许多人会担心自己不能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

那是因为存在着人类必然会追求的第三种生活,即追求人生的意义。

意义的说法并非空洞无物,但我们都知道,“意义”是将自己与更宏大的事物联系起来。只与自我有关的追求无法使人获得意义。一个人所归属的事业越宏大,他在生活中获得的意义就会越多。

比自身更宏大的事情非常多,我们可以加入其中,成为它的一部分。

例如养育孩子,通过孩子投射积极的未来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拯救鲸鱼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投身教育,探索人类的未来,改善人类的生活等等都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想要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同样需要知道自己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并将它运用于比自身更宏大的事业上。

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捷径。

现在神经科学家已经找出了大脑中能产生积极情绪的神经区域,而且开发了消遣性药物让人带来即时性的快乐。如果快乐是有捷径的,那就是用药物摆弄相关的神经回路。

不过,如果不先运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获得心流基本没有捷径可循。为了得到因理性而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我们必须沉浸在自己最突出的优势中。其中可能有捷径吗?也许有让人产生快乐和积极情绪的药物,但不可能有让人体验到心流的药物,也不可能有让生活变得有意义的药物。

四、积极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比你想象的更为重要,积极很少见于孤独的时候。你上一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喜不自禁是什么时候?上一次感觉到深刻的意义和目的呢?即使我不知道你在生活中何时经历过这些闪光点,我也能知道它们的特点——它们都与他人有关。

他人是人生低潮最好和最可靠的解药,所以当我们心情不好时,不妨试试出去帮助别人,成为志愿者或是在团体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古老流传的智慧中,帮助别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

五、美德对于幸福的促进

最后要想让内心的品质再上一个层次,寻求更持久的幸福,我们必须将自己的优势建立在一系列美德之上。

引发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使消极情绪快速消失。而个人的优势和美德会帮助我们抵挡不幸的心理疾病,像防震保护膜似的使我们不受伤害,甚至成为重新崛起的关键。

积极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各国的文化经典,总结出六种具有普适性的美德,它们是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

我把这些品质总结为一个字——

善是心境的至高境界,也是整个美德的核心。但注意,此善非彼善。

善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善在哲学里面有更高的含义,这里的善类似王阳明讲的“良知”,类似佛教讲的“慈悲”,类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讲的“良质”

良质
良质

它比我们平常所讲的“善良”更慈悲、更纯粹,也比我们平常所讲的“善良”更有力量、更合乎道。

如何理解这种善呢?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后,所诞生的某种慈悲、某种良知。

怎么理解这句话?怎么理解慈悲和良知?

王阳明晚年将自己所有的思想高度概括、高度凝练为四句话,这四句话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句教”。我认为王阳明的四句教道出了“善”的本质,也解释清楚了“慈悲”的真正内涵。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翻译一下就是:

① 客观规律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此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
② 但一旦人的主观判断介入其中,便有了善恶之分,此所谓“有善有恶意之动”;
③ 要想明白善恶的本质,我们需要回到客观规律本身,此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
④ 如何才能回到客观规律本身呢?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去观察和探寻万物的规律,此所谓“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善的真正内涵,它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善良”,而是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本质之后,所诞生的某种透彻的、纯粹的慈悲之心,这种慈悲之心也被王阳明称之为“良知”

王阳明晚年一直致力于“致良知”的弘扬,他曾自我感慨到:

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
“我此良知二字,从百死千生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足矣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

这就是“良知”,当然王阳明自己也说,要具备这种良知,需要极高的慧根。

千百年来只有少数几个人具备这样的良知,这些人都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比如老子、孔子、王阳明、释加牟尼、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爱因斯坦等等。

那么普通人能掌握这种良知吗?

我认为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你的认知要足够的高,高到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无限接近这个世界本来的道,这也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什么是良质呢?

哲学家罗伯特·M.波西格将中国的哲学,譬如老子、王阳明等人的思想,跟佛教的思想和西方的哲学结合起来,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波西格将道、善、良知、慈悲,定义为一个哲学词汇“Good“,中文翻译为“良质”。

正如作者自己在书中所写的:

“良质像一个太阳,它并不绕着我们的主体和客体运转,它不是被动地照亮它们。它也没有隶属于它们。主体和客体是由它所创造的,它们才是隶属于它的。”

“良质就是佛,就是老子说的道。就是那个终极的宇宙规律,就是所有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就是一切心与物的根源,就是一切美好的源头。良质能够帮助人类在三种分裂的经验——也就是宗教、艺术和科学中,找到融合的理性基础,艺术是一种高级良质的努力。”

这就是良质,英文原词为“Good”,跟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异曲同工,它们都在揭示善与美的本质。

我们一切的内心原则都要建立在这种善、这种良知的基础之上。

当然,这对人的要求极高,普通人能一直坚持善良正直这两大品质,就已经能够超越大部分人。

那么如何才能一直做到善良和正直呢?

《西部世界》的开场白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送给你:Some people choose to see the ugliness in this world. I choose to see the beauty.

有人选择看到世界的丑陋 ,我选择看到美好。

Westworld
▲《西部世界》第一季

——完——

愿你在探索智慧的路上走得更远~

芒格学院
芒格学院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