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在近年来被频繁讨论的概念,身处信息嘈杂的现代社会,几乎所有人都在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但对于具体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很多人并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

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质疑和求证的能力,进行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人在面对问题时不会轻易接受既有结论,而是会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评估问题的深度、广度以及逻辑性,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

批判性思维并不等同于标新立异,为了质疑而质疑,它的真正含义在于独立思考,不满足于轻松给自己一个答案。

批判性思维对于信息的接收和甄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如何避免错误的信息左右我们的大脑。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原则。

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导致轻信和盲从。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看看朋友圈里被大量转发的谣言以及漏洞百出的成功学和鸡汤故事就知道了。

批判性思维对于学习意义重大。阅读一本书不可避免接触到其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只要是思想和文化,就必然存在精华与糟粕。怎样在阅读的同时避免被错误的观点所影响?一种可行的方案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学习。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如果阅读时不加思索,对外来的观点照单全收,只会让自己成为他人思想的附庸,甚至是被利用的工具。

既然批判性思维如此重要,那应该怎样去培养它?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阅读训练。为了让阅读训练真正发挥作用,我们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学会提问,调用元认知思考

有一个习语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也反映出很多人普遍出现的一个阅读问题: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即阅读时只停留在解析词句的水平,而忽略了篇章结构和思想内涵等更高层次的内容。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以其名字命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method),该方法通过讽刺、催生、归纳以及定义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他们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在阅读中可以借鉴这种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自己思考以下问题:

  •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什么?
  • 2.文章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的?
  • 3.文章所用的材料来源于哪些渠道?这些材料可信吗?
  • 4.作者是否有言外之意?
  • 5.作者的论证逻辑是否存在问题?对于同样的资料和信息,我们可以做出多少种可能的诠释?

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能让我们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以更加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在“苏格拉底反诘法”中,要特别注意文章出现的“观点”(opinion)和“事实”(fact)之间的区别。

前者是个人对某事件的主观看法,而后者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真理。

比如“谷歌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这是观点,“谷歌在2016年2月的全球搜索引擎份额为64%”,这是事实。阅读一篇文章时,要明确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既定事实,同样还要注意作者的观点论证过程是否严谨可靠。

2.加强逻辑训练,识别常见的逻辑谬误

我们常说“摆事实,讲道理”,即从事实中推导出观点,但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却可能大相径庭,因为他们的论证逻辑存在差异。对于议论文来说,论据和论点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论据——论证逻辑——论点

在这里面,论证逻辑是否严谨合理,是判断一篇文章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得到客观准确的结论,我们需要加强逻辑训练,逻辑训练的第一步是避免常见的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比如,下面就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混淆的推论:

A —> B;
B
所以 A成立

这种谬误被称为肯定后件,它的错误之处在于,使用结果直接推导出原因,而忽略了可能有多种原因会造成这一结果。
举个例子: 
如果小明在跑步,那么他在移动
小明在移动
所以,他在跑步

这一推论是不成立的,因为使小明移动的的方法有很多,跑步只是其中一种,还有很多途径使小明移动.

又比如下面的“情感误导”谬误:

假设我要写一篇关于我的母校历史的文章,我热爱我的母校,在那里我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想在文章中向人们证明母校是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但是,研究得越深入,我越发现母校过去的历史不太令人满意。我不改初衷,在写作时候,我决定剔除所有母校历史上的负面新闻,只反映它辉煌的一面。于是,我就犯了情感误导谬误,我在文章中所描绘的母校的面目已经被严重扭曲了。

当我们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与我们的信仰相抵触的重要信息时,我们就会犯情感误导谬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严重扭曲的。

关于常见的逻辑错误,维基百科还可以找到一个非常完整而详细的列表,将词条通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都会发生改变:

认清这些常见的逻辑谬误,掌握基本的逻辑学原理将有助于我们审视文章论证过程是否严谨可靠,是否存在混淆视听的现象。

3.交叉对比阅读,兼听则明

除了上文所列举的“苏格拉底反诘法”以及逻辑学日常训练之外,做交叉对比阅读也是一种很好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交叉对比阅读即针对同一主题或事件,选取多篇不同观点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学习作者的论证思路,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

怎样寻找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呢?大部分有争议性的话题文章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个简单方法是,在google上搜索“主题+文章来源”,可以找到很多同主题文章。往往既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对比分析阅读,感受不同观点的碰撞,你会对这一话题有更深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之以恒的尝试和努力,需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平时在阅读学会分清观点和事实,避免常见的逻辑谬误,多倾听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芒格学院
芒格学院

愿你在探索智慧的路上走得更远!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