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造力的人更善于认识关系、建立联系和联想,并以一种独创的方式看待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 Andreasen

在介绍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尼克拉斯·卢曼其人。

早年的卢曼,原本就和如今的大多数人一样,做着朝九晚五的公务员工作,平日里回家以后就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书,连最初做笔记的方式也和大多数人没有差别,比如在空白处写写评论。只是他很快意识到这样做笔记除了会得到大量笔记,不会有任何成果。

于是,卢曼改变了记笔记的方式,转而将笔记记到卡片上,收集到卡片盒里,并且经常思考在不同笔记之间建立联系。在卢曼的卡片盒里,一个个原本孤立的想法渐渐变成了想法集群,并衍生出更多系统性的思想。

久而久之,这套笔记系统成了卢曼的创作生产力引擎,使他这个酿酒师的儿子从公务员变成了社会学教授,并使他凭借高质量、高产出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卢曼的开挂人生&卡片盒笔记法的诞生

1968年,卢曼在比勒菲尔德大学的教授职位上发表论文时收到一份关于他研究内容的调查问卷,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项目:社会学理论。
期限:30年。
成本:零。”

卢曼用这套笔记方法,一生写了58本书,相当于一年一本的出版速度。

卢曼的人生经历已经印证了卡片式笔记的重要价值。不过,想要让卡片笔记写作法发挥它的威力,需要我们在整个阅读和写作的行为习惯上都配合它,只有了解到卡片式笔记写作的巨大价值,我们才会更愿意做出如此深入的改变。

这个令人震撼的笔记方法,也引发了我的诸多疑问:

成本为零的高产写作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一年一本的写作速度是否需要强烈的意志力才能完成?
最重要的是,这个方法对我有用么?

而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研究「卡片盒笔记」的原理。

本质上讲,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个“系统”,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更是一个帮助我们深度思考和写作输出的高效流程。

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使用。

而使用这套系统,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一次升级——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在实践期间,我也确实有几点收获值得分享:

一、拒绝做知识的搬运工

我们日常记读书笔记的时候,大部分都是直接复制粘贴,或者书上画波浪线的形式。然而这种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你记录下来的整个段落、或者金句,对你而言,只是没有逻辑错误的废话而已。

而在卢曼看来:让卡片笔记法成为你知识管理的核心规则之一,就是使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你想记录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复制黏贴 —— 这样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你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内化知识。

二、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笔记类型

传统的笔记系统里,我们在记录笔记内容时,要么过于详细,想要面面俱到,什么内容都想记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要么就只收集当下正在进行的特定项目有关的笔记,就会导致部分与项目无关却同样有价值的笔记被忽略掉…… 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笔记越记越多,却并不能发挥出笔记的真正效用,来更好地服务于素材的积累。

而卢曼卡片盒笔记法,则是从笔记内容的记录和存放角度,将笔记分为三类:临时笔记、永久笔记和项目笔记。不过,涉及论文写作时,还会用到文献笔记。

那么,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这四种笔记类型吧。

1,临时笔记:边学习边记录重点

临时笔记,主要用来收集脑海里一闪而过的想法与灵感,阅读过程中让你心有所感的知识点等等,可以理解为笔记软件中的收件箱或备忘录的概念。

也就是说,我们在记录临时笔记时,不用刻意思考,也无需讲究文采,只要能及时记录想法或灵感就足矣。

但事后,通常建议以2天为周期,我们需要及时对临时笔记进行回顾、整理与思考,并将其转化为后续创作素材的永久笔记

不能及时进入思考与整理阶段的临时笔记,意味着笔记里的内容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了,那么,该删就删吧,无谓让它们再占用内存了。

2,永久笔记:将要进行写作或者深度思考的主题

在卢曼卡片盒中永久保存的笔记,只有两种: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不同于临时笔记的收集备忘性质,卡片盒里的每一张永久笔记都要经过深度思考与精心设计,以便为后续创作提供灵感素材。

在创作永久笔记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 新信息与已有信息间,是否相互矛盾、相互一致、相互印证或相互补充?
  • 是否能把已有想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想法?
  • 这些想法又会引发什么问题?
  • ……

我们可以为每一个思考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

此外,对永久笔记,我们需要有一个固定的存放地,且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以便于后续的检索和查阅。

3,文献笔记: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原材料

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

文献笔记的记录方法,也与传统笔记有所不同。不是简单地对引文进行摘录,而是在真正理解含义后,能用简洁的语言,精准转述原文。当然,若是还能有自己的进一步延伸思考,那就更好了。

最后,将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文献管理系统中,便于后续检索与调用。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转述引文并不是要随意改变原来的意思,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真实无误地表述原意。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思考既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

当然,这里的文献笔记,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展成「概念笔记」、「案例笔记」等等,让笔记系统可以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4,项目笔记

顾名思义,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的笔记。与项目有关的笔记可以是:手稿中的评论,与项目有关的文献收集,大纲,草稿片段,备忘录,待办事项等等。

二. 标签化或者编号:让笔记之间像神经元相互连接

高效的学习者总是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在新旧知识间做做“链接”,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传统的笔记系统是以主题分类存放,以搜索为主;但卢曼的笔记系统是为了今后再度呈现你已经忘记的想法,因此更强调的是笔记间的有效连接

存放笔记的时候更多是出于今后想在哪个主题下再用到该笔记的思考为主

就某些卡片笔记而言,单从分类上来看它们可能不属于垂直的同一主题,但就知识联系而言,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横向的连接,因此,它们就可以被归类于同一卡片盒里。

使用电子软件进行卡片笔记创作时,对笔记的存放可以不局限于主题分类,而是要多从笔记内容,以及未来可能的创作主题方向考虑,对笔记进行标签化管理给笔记打下不同的标签(关键词),方便笔记间横向和纵向的关联,这样才能最大化我们的创作思路。

最后,我们记录的一张张知识卡片,就像是一个个点,这些点互相之间有着亲密关联,只是有些你暂时还不能看出而已。但当知识积累量到达了一定的峰值,这些点之间的线就会越来越凸显,最终形成你的完整思考与输出。

如同史蒂芬· 平克在《风格感觉》所说的:

“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而网状的思想又是通过一个个知识点连成的知识网络。

所以大体上说,我们通过积累一个个知识点——慢慢演变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最终又通过线状的文字进行输出。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知识用卡片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等待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生长。但经年累月的积累,这些卡片渐渐形成了巨大的知识网络,就如人脑的神经元相互联结,变得越来越聪明。

三. 用卡片笔记法进行知识管理,创作输出

那么如何用卡片笔记法来进行知识素材的积累、思考、创作与输出,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知识管理系统呢?这里我总结了一个简单流程:

1,保持每日定时定量的阅读,并随时记录临时笔记,为大脑减负。

2,判断阅读信息的价值,对临时笔记进行深度思考,与现有信息进行链接,创作永久笔记。

3,整理阅读过程中的文献笔记(又或是概念笔记、案例笔记等),用自己的语言精准转述,同时备注参考书目和引文来源等信息,保存为永久笔记。

4,对深度思考与创作过的永久笔记(包含文献笔记、概念笔记、案例笔记等),以标签化系统进行保存与归档,建立卡片笔记间的智能链接

5,将卡片笔记作为思考的工具,通过不同笔记信息间的对比、纠正与思辨,来激发创作灵感。

6,每天坚持记几条笔记

卢曼卡片盒里大约有9万条笔记,看起来数量庞大,但细化到每天,也不过是创作6条永久笔记而已。可是,你知道吗?这9万条笔记正是卢曼30年内得以出版58本书的宝贵素材源泉呢?

当然,我们可能没有这么大的野心,但也可以尝试每天记1-3条经过深度思考后加工创作的永久笔记,通过这样的刻意练习,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

7,当卡片笔记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会产生群聚效应,我们就可以此来提出问题、发展主题、进行写作。这种自下而上的创作过程,可以很好地解决我们创作时没有灵感和素材的问题。

在最后的创作过程里,我们还可以根据具体主题建立不同的项目笔记,尝试同时整理多个项目的手稿,这样可以最大化卡片笔记盒的效用。

四. 积累知识的复利

知识的积累也是有复利效应的。

我们从一张卡片开始,用一种简单到我们完全不会抗拒的方式,每天频繁的记录我们脑海中灵光一现的瞬间,记录那些不经意间打动我们的文字,记录我们思考的片段。

而在这期间,知识复利也一直在缓慢增长着,在某些需要进行「输出」的时刻,你便能感知到这种积累带来的成果。

西蒙曾说:专家在专业领域拥有大量的索引记忆,在每一个被研究过的领域,专家至少拥有大约 5 – 10万个组块的知识。

所以至少要积累这么多知识点,才会研究透彻一个领域。而在成为专家之前,都经过了大量知识的积累,在记录和思考的过程中,慢慢等待时间带来知识的复利

因此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日常记录的习惯。

知识工作者的交付经常是临时性的。会突然有个灵感冒出,或者一句话特别打动你,这些都要记录下来。在每周回顾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点可以连成线,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

这时只要把这些点重新编辑一下,再进行润色,文章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甚至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这样你的写作将一直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而不是每次都是冥思苦想的消耗意志力。

包括《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也说过:作品的构思要先于作品本身。就像玩字谜游戏一样,我随意在空白处填写。我在卡片上写下这些段落,直到完成整部小说。

最后,我想说:最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的思考。

我们借助卡片笔记,来扩展自身思考能力。卡片笔记就像是你的外脑,随着它越来越丰富充盈,你认知层次必会随着复利效应呈现指数效应提升,未来的竞争力也随之慢慢增强,而这会在将来发挥无比重要的作用。

希望大家都能从一张卡片开始,积累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复利。期待你也能掌握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精髓,在学习、研究和成为专家的路上,保持热情,一路前行。把诸如拖延、坚持、压力、焦虑、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等热词从脑海里划掉。

芒格学院
芒格学院

愿你在探索智慧的路上走得更远~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